在当今的农业产业格局中,黑木耳行业凭借其独特的市场魅力与发展潜力,日益受到广泛关注。2025年,黑木耳行业展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黑木耳产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农产品市场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黑木耳的发源地,拥有源远流长的黑木耳栽培历史。《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黑木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早在4000多年前,神农氏时期便已开启了黑木耳的栽培食用篇章。发展至今,黑木耳在我国的种植地域极为广泛,黑龙江、吉林、福建、浙江、陕西等地都是重要的产区。2022年,吉林省在黑木耳栽培领域成绩斐然,全年栽培黑木耳达26.3亿袋,产量高达117万t,位居全国第二,黑木耳全产业链创造了215亿元的产值,国家级长白山黑木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也成功创建。“小木耳” 已然成长为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 “大产业”。
吉林省自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带,其主要产区集中于长白山北坡的延边州和吉林市。据吉林食药用菌协会统计,2021年,吉林省黑木耳产量达 110万t,其中延边州鲜木耳产量为 67.2 万 t,占总产量的 61.1%;吉林市产量为 37.8 万吨,占比 34.4%;通化、白山地区产量为 5 万 t,占总量的 4.5%。延边州地域广阔,涵盖汪清、敦化、安图、珲春等主要木耳产区市县。到 2022年,延边州黑木耳生产规模达 500 万袋以上的乡镇有 26 个,1000 万袋以上的乡镇 15 个,5000 万袋以上的乡镇 4 个,虽然数量有限,但生产规模颇为可观。吉林市的主产区为蛟河市,地域相对集中,呈现出 “小而多” 的特征。黄松甸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了食用菌产业聚集区,先后建成 2 个示范园区和 29 个规模园区,伟光村黑木耳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达 4500 亩,现已成为 “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在销售模式方面,吉林黑木耳主要依靠中间商收购,部分企业及农户则采用中间商收购与自行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干品黑木耳因保质期长、质量轻,十分适合线上销售,近年来线上销售成为木耳销售的重要途径。不过,线下销售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蛟河市黄松甸食用菌市场和汪清县天桥岭食用菌市场是吉林省重要的木耳交易批发市场,吉林黑木耳由此销往全国各地。
经过特异性筛选的黑木耳菌种,使得目前市场上的黑木耳大致分为三类:大筋菜、半筋菜、无筋菜。大筋菜的木耳背面褶皱多、筋脉多,口感柔软滑溜,干湿比在 1∶13 至 1∶18 之间。半筋菜的木耳背面褶皱纹少、筋脉少,口感脆微,干湿比≥1:13,因其抗菌性好、形状美观,在省内市场占有率较高。无筋菜的木耳背面无褶皱纹,口感脆、硬,有嚼头,干湿比≥1:11。干湿比是衡量黑木耳干制品与浸泡吸水并甩去余水后的泡发黑木耳质量之比,即在相同质量的前提下,能泡出更多质量木耳的衡量指标。
不同的培养养料对栽培出的黑木耳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当豆秸、玉米芯替代量为 60% 时,黑木耳子实体的性状及产量差异并不显著。其中,玉米芯基质栽培的黑木耳总糖含量最高,粗纤维、氨基酸总量最低;豆秸基质栽培的黑木耳粗蛋白、粗纤维、钾、氨基酸总量最高;木屑基质栽培的黑木耳灰分、粗脂肪、钙、铁、硒含量高。有研究表明,适当减少木屑使用,用稻糠代替部分麦麸,既能提升黑木耳的品质,又能降低成本。吉林省栽培黑木耳的原材料主要以柞木等硬杂木木屑为主,麦麸为辅,并配合少量稻糠和玉米面代替麦麸。
当前常见的黑木耳栽培方式有吊袋栽培、地栽培、林下栽培和段木栽培四种。吊袋栽培因实现智能化生产,能严格控制温湿度,且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深受种植户欢迎。地栽木耳即在田间大地进行栽培,但其产量可能较低,且容易遭受虫害和染菌。林下栽培的木耳更接近野生状态,同时还能降低栽培成本。段木栽培操作简单,栽培成功率高,产出的木耳质量好,但产量较低,并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目前,吉林省以地栽木耳为主,同时逐步推进吊袋栽培,各地形成了吊袋与地栽综合栽培的发展模式。由于延边州等东部山区存在早春冷量气候或倒春寒现象,个别地区开始探索地棚栽培的新模式。
吉林黑木耳的主要种植区域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昼夜温差超过 13℃,这种气候条件极为有利于木耳的生长和养分积累。吉林黑木耳依托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为林下栽培和段木栽培提供了充足的 “培育载体”。在当前大规模人工培育的形势下,林木资源为木耳栽培提供了原材料。长白山区域水系发达,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木耳栽培区使用的山泉水、地下水储量丰富且水质纯净,具有矿泉特性,赋予了木耳独特的品质。长白山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独特优势,造就了独具特色的 “吉林长白山黑木耳”。
吉林省一直以来都是野生黑木耳品质上乘的产区。近年来,随着培育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菌种的持续改良,黑木耳的质量更是显著高于其他产区。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干品具有 “小、厚、黑、硬、脆、纯” 的特点,泡发后叶片厚、富有弹性、颜色黑,口感顺滑、脆爽。其各项理化指标,如蛋白质、多糖含量等,均高于其他产区,深受消费者喜爱。
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早在 70 年前,这里就开始了人工大规模种植黑木耳,经过多年发展,区域内形成了多个黑木耳种植产业集群,同时也逐渐构建起集菌种研发、菌种销售、菌棒加工、干品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黑木耳纵向产业集群。蛟河市黄松甸食用菌市场和汪清县天桥岭食用菌市场是吉林省最大的木耳交易批发市场,尤其是蛟河市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更是全国知名的黑木耳集散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
吉林省拥有强大的食用菌科研团队,众多科研院校致力于技术攻关,为黑木耳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大力推广食用菌菌种繁育生产绿色种植模式。随着木耳产业的不断壮大,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贡献突出,目前吉林省的菌业扶贫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木耳作为初级农产品,“小而散” 的种植方式仍较为普遍。由于缺乏先进经验和科学管理,种植出的木耳在形态和品质上存在差异。近年来,黑木耳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以增重为目的的 “增重木耳”,原本 500g 的木耳,增重后可达 800g 甚至 1000g,此类木耳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不仅损害了吉林长白山木耳的品牌形象,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还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吉林当地政府应号召百姓提高警惕,积极举报掺假木耳线索,让不法分子无处可藏,从源头上杜绝掺假木耳。市场监管部门需增加木耳流通领域的监管频次,针对掺假木耳设定专门的检测项目,保障消费者的餐桌安全。此外,建议吉林木耳实施强制张贴标签制度,并采用溯源管理措施。2017 年吉林省出台的地方标准规定了黑木耳质量的可追溯技术和管理,利用追溯码可查看产品的全过程信息;2018 年出台的标准规定了预包装黑木耳的产品标签需如实标明产地、栽培基质、采收季节、产品等级等信息。若这两项地方标准能够有效落实,使木耳信息透明化,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以次充好的市场乱象,方便消费者选购,同时助力吉林省的木耳品牌建设。
延边州的木耳菌种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木耳的品质,也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然而,受东北季节性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吉林木耳培植时期较短,菌种选育受到制约。且由于菌种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导致菌种类型繁杂、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大多数农户只能选择购买菌种。因此,整顿规范菌种市场迫在眉睫。当地政府应加快实施菌种优化工程,加强对菌种质量的监管,建立木耳市场准入制度,同时制定相关政策统一菌种名称的命名,避免同名异种和同种异名现象的出现。
吉林木耳目前面临着 “一流的品质,二流的包装,三等的价格,缺位的服务” 的困境,市场竞争力较弱,企业经营效益不佳,产业发展受限。2018年9月5日,“吉林长白山黑木耳”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汪清黑木耳” 和 “黄松甸黑木耳” 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拥有 “延边黑木耳”“汪清黑木耳”“安图黑木耳”“黄松甸黑木耳” 四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吉林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品牌优势,大力宣传吉林长白山木耳,使其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首选品牌。
综上所述,2025年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产业在规模、品质和市场影响力等方面既有显著成就,也面临不少挑战。只有通过强化监管、提升菌种质量和加大品牌宣传,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