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黑木耳行业迎来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政府持续加大对特色农业的支持力度,将黑木耳种植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不仅在资金上对种植户给予补贴,鼓励扩大种植规模,还在技术研发与推广方面投入资源,旨在提升黑木耳的产量与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黑木耳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剑河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湿润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稳定在16.7℃,年平均降雨量达1164.3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36.3h,年无霜期约300d。《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黑木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自2017年起,剑河县大力推广黑木耳种植,将其作为关键的发展战略与特色农业项目。截至2020年,全县黑木耳种植规模突破10000万袋,种植范围覆盖所有乡镇。然而,黑木耳栽培深受气象条件制约,产量波动较大,商品率也不稳定。因此,深入探究气象条件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科学规划种植制度,对剑河县乃至整个黑木耳产业的稳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的黑木耳生育期、产量及同期气象要素值等关键数据,均源于2020年在剑河县气象局开展的林下和坝区黑木耳模拟种植实验。
实验围绕黑木耳气象适宜性指标、高温气象灾害指标、低温停止生长气象指标等展开观测。选用黑威半金作为实验品种,实验时段设定在 2020 年的春季与秋季,与普通耳农的种植时段一致。实验设备包括温湿度气象观测站、喷水器、支架等。在剑河县气象局大院内,分别设立林下与坝区两个黑木耳微型模拟观测站。坝区观测站建于国家气象观测场内,地势平坦开阔、无遮挡,搭建长 2.0m、宽 1.5m、高 0.1m 的出耳床,放置 200 棒菌棒;林下观测站位于海拔较国家气象观测场低 3m 左右、树龄 3a 以上的周边树林内,树间距 3m,同样设置长 2.0m、宽 1.5m、高 0.1m 的出耳床,并放置 200 棒菌棒。两个模拟观测站均依照普通耳农现有的种植方法进行木耳培育。气象要素观测方面,林下种植模式在微型模拟观测站新建气温、相对湿度两要素微气候观测站,测量 1.5m 处的气温与相对湿度;坝区种植模式则利用剑河县国家气象观测场 1.5m 处百叶箱内的气温、相对湿度、70cm 降水、风向风速、草温数据。黑木耳物候观测记录选取长方形微型模拟站内的 4 个角和中心各 1 棒,共 5 棒进行定株观测,每周二、周五 09 时定时拍照记录黑木耳生长发育情况,同时每日巡视生长状况并观测病虫害发生情况。黑木耳成熟采收标准为耳片直径达 2cm 以上,每日观测木耳生长,对符合采收标准的耳片及时采摘,记录采摘日、鲜木耳采摘片数及重量,采用自然风干方式,并记录木耳干量与色泽。此外,通过实况观测、调查等手段研究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对黑木耳的影响。
2020年模拟实验数据显示,春季实验中,黑木耳均于 3 月 5 日下棒。坝区黑木耳耳芽形成耗时 27d,从耳芽形成到成熟采收历时 22d,生长周期共计 49d;林下黑木耳耳芽形成历时34d,耳芽形成到成熟采收历时 22d,生长周期为 56d。由此可见,坝区耳芽形成速度比林下快 7d,但两者耳芽形成到成熟采收所需时间相同。秋季实验时,黑木耳于 11 月 3 日下棒,林下耳芽形成历时 14d,坝区为 24d,林下耳芽形成历时短于坝区。与春季相比,秋季林下耳芽形成历时缩短 20d,坝区缩短 3d。春季两种种植模式在相同时间均出现流耳现象,而秋季种植的黑木耳耳芽形成后进入低温期,田间时间长、杂菌多,最终无收成。
林下种植平均每棒采收 58 片,生重总计 357.6g,干重 38.7g,平均每片干重 0.67g;坝区平均每棒采收 98 片,生重共计 536.4g,干重 54.9g,平均每片干重 0.56g。优质黑木耳要求耳形美观,呈碗状,边缘圆整、厚实,耳片筋脉少、颜色黑。林下黑木耳在耳片形状、厚度、耳片筋脉以及单片干重等方面优于坝区,不过颜色略黄;坝区耳片颜色偏黑,且数量多于林下地区。
黑木耳下棒至出芽阶段,春季坝区气温在 5.1 - 32.7℃之间,平均气温 14.6℃、平均草温 16.0℃、平均相对湿度 78.1%,出芽时间 27d;春季林下气温在 6.4 - 27.1℃之间,平均气温 13.2℃、平均相对湿度 82.6%,出芽时间 34d。秋季坝区平均气温 13.1℃、平均草温 14.1℃、平均相对湿度 80.4%,出芽时间 24d;秋季林下平均气温 15.4℃、平均相对湿度 74.0%,出芽时间 14d。对比可知,出耳速度最快的是秋季林下,其平均气温最高、平均相对湿度最小;出耳速度最慢的是春季林下,其平均气温为第二低、平均相对湿度最大。这表明出芽速度与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在相同种植模式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出芽速率越快,相对低湿有利于促进黑木耳出芽。出芽至成熟阶段,坝区气温在 6.1 - 29.1℃之间,平均气温 14.7℃、草面平均温度 17.1℃、相对湿度 79.5%;林下气温在 8.8 - 32.1℃之间,平均气温 14.5℃、平均相对湿度 83.1%,当生长环境温度在 14.5 - 17.1℃时,出芽至成熟阶段均为 22d。观测发现,近地面草温高于同期气温,黑木耳处于草面到气温观测面之间,且黑木耳菌棒底气温高于棒顶,出耳顺序是菌棒下部先于上部。因此,当平均温度在 13.2 - 17.1℃间,温度越高,耳片生长越快。此外,林下气温日较差在各阶段均低于坝区气温与草温,林下黑木耳生长环境温度日较差小,加之树木遮挡,光照条件较差。这说明林下温差刺激、光照刺激较坝区小,导致出芽率低于坝区,但林下气温变化幅度小,湿度高于坝区,更适宜耳片生长,耳片质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