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业态持续变革的背景下,传统百货企业正面临资产结构优化与盈利模式转型的双重挑战。以南宁百货为例,其近日披露的土地使用权收回事件折射出行业资源整合的新动向。结合2024至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全国百货业整体营收增速放缓,部分企业通过土地处置等手段缓解现金流压力,这一案例为观察百货市场调整提供了重要样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百货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钦州市人民政府于2025年9月18日公告显示,拟以3,940万元收回南宁百货位于钦州的26,862.91平方米国有建设用地。该地块位于明阳街南面、民乐路西面及建安街东北面区域。协议已通过股东会审议但尚未实际收款,凸显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土地资产处置流程的复杂性。
从行业视角看,此类土地补偿交易不仅是单一企业的财务事件,更反映了百货企业在城市更新中调整资产配置的战略选择。当前国内百货门店面积扩张速度下降15%-20%,部分企业正将闲置或低效用地转化为现金流,以应对实体零售客流下滑压力。
根据公开数据,南宁百货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7亿元,同比下降9.31%;2025年上半年营收延续颓势,一季度1.35亿元(同比-12.94%),二季度2.80亿元(同比-2.32%)。归母净利润连续亏损,2024年亏损3,163万元,2025年前两季度分别录得-663万元和-1,338万元。
这些数据揭示了传统百货零售的普遍困境:线上分流加剧、区域市场竞争白热化背景下,依赖租金收入与联营扣点的盈利模式面临天花板。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资产负债率从2024年的42.56%降至2025年Q2的39.21%,显示其正通过资产处置等手段优化财务结构。
天眼查数据显示,南宁百货目前持有14家参股公司,涵盖汽车销售、商业服务及电子商务等领域。这一多元化布局虽未显著改善主业表现,却折射出企业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努力。
当前中国百货业呈现两大特征:其一,头部企业加速并购重组,2025上半年区域龙头收购案例同比增长37%;其二,下沉市场成为新增长极,三四线城市门店坪效提升幅度达一线城市1.8倍。南宁百货所在的广西地区,受制于消费力分化与东盟跨境零售冲击,亟需通过业态创新(如社区商业、体验式消费)重构竞争力。
截至2025年9月,南宁百货面临136项自身天眼风险及775条周边关联风险,涵盖合同纠纷、股权质押等多重领域。历史数据显示其近三年累计处理风险事件超311起,预警提醒频次高达575次。这些数据警示企业需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加强法律合规审查,同时警惕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
南宁百货土地收回事件既是单个企业的财务操作,更是观察2025年中国百货业转型的微观窗口。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传统百货通过资产重组优化现金流、探索多元业态已成为生存关键。然而,如何平衡资产处置收益与长期发展动能,仍需企业在风险管控与创新模式间找到动态平衡点。未来市场格局将更依赖于企业能否精准把握区域消费趋势,在存量竞争中实现差异化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