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零售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16年实体百货行业现状分析:三大关键词概括
 百货 2016-11-30 16:44:38

  2016年,实体百货面临着电商和大型综合体商业的冲击,全面转型迫在眉睫。总结实体百货现状可以发现,2016年百货行业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业绩普降、加速闭店、拓展全渠道。以下是宇博智业小编整理的2016年实体百货行业现状分析详情。

实体百货

  1、业绩普降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消费变革速度加快,百货市场的景气指数持续降低。2013年以来,百货店的困境继续横向扩大、纵向加深,整体向下、日渐式微的趋势难以逆转。

  中百集团、重庆百货、大商集团等15家百货公司近期发布了中期业绩,其中12家企业的营收出现下降,仅3家增长;利润方面,11家企业出现下降,仅4家增长,广百股份、银泰商业、首商集团和中百集团更是出现双位数跌幅,中百集团利润同比大跌200.85%。

  无独有偶,拥有港资和外资血统的百货企业业绩同样不理想。拥有香港崇光百货和久光百货的利福国际今年上半年销售29.3亿港元,同比下跌4.5%;净利润下跌49.9%至5.87亿港元。百盛集团发布的2016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由于中国消费情绪疲弱,百盛商业合计销售下降至84.95亿元,降幅12%,亏损为1.24亿元。

  2、加速闭店

  业绩不振带来的压力直接导致关店频频发生,举步维艰的传统百货卖场被迫收缩战线。

  2016年以来,闭店潮由中心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蔓延,闭店的不仅是中资百货店,还有诸如百盛、华堂等拥有外资血统的百货店。此外,断臂自保的不仅是大型的百货店,中小型的也难逃厄运。

  百货类型的商场面临着体量过小、业态单一、门店孤立、停车不便等不利因素,在日趋激烈的实体竞争中,自造商圈并逐渐培养起来较为困难。而定位高档的百货,受奢侈品和高端消费迅速萎缩的影响下滑幅度更大。大部分百货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经营调整不到位,最终只能靠大量闭店“断臂”自保。

  2016年以来,伊藤洋华堂先后关闭了位于大兴和十里堡的门店,百盛也将太阳宫店的物业进行出售并于10月31日停止营业。位于亚运村商圈的飘亮购物中心面临被收购的命运。

  3、拓展全渠道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全球消费者的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也更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渠道购物。数据显示,通过手机、电脑、实体店等多渠道购物者的花费比单一渠道平均值高4-5倍。以消费者为中心、全渠道的经营成为零售企业转型的主流方向。

  传统零售业的“互联网+”目前除了开发电商平台外,利用电子会员卡推进O2O也是方式之一。商户推广电子会员卡早已是大势所趋,未来消费者的支付和会员卡功能都能通过手机实现,而商家也更容易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和推广。

  目前,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百货们的必争之地,在微信上进行订购也成为购物新途径。除汉光百货外,百盛开通了网页版官方商城、手机App和微信版公共平台。此外,广州本土百货中,广百百货、摩登百货、新光百货等也推出了在微信公众号上注册的电子会员,可享受积分、折扣等实体会员卡待遇。

  2016-2021年中国百货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实体店经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如何寻找到新的契机成为了当前百货企业的重中之重。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百货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