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资本市场延续了结构性行情特征,算力、机器人等科技赛道成为资金追逐的核心主线。与此同时,医药板块在政策环境变化和技术迭代中呈现分化态势:一方面,港股医药因估值修复与政策支持实现显著反弹;另一方面,A股部分细分领域受市场风格切换影响短期承压。本文通过梳理基金业绩表现及行业数据,揭示医药领域在政策驱动下的竞争格局与投资机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8月底,主动权益基金呈现极端分化:长安鑫瑞科技先锋6个月定开以48.39%的单月净值涨幅领涨市场,信澳业绩驱动、中航机遇领航等产品亦录得超40%收益。这些“算力基”的持仓高度集中于光模块、AI服务器核心标的(如中际旭创单月上涨63.10%,新易盛飙升88.26%),形成明显的“确定性抱团”。反观医药板块,传统消费与酒类重仓基金在排行榜上集体缺席,凸显资金对硬科技赛道的偏好。
2025年前8个月,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涨幅达26.19%,其中22只产品实现“翻倍收益”。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凭借对港股医药股的精准布局,以年内133.56%的回报率位居前列;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中银港股通医药等产品亦通过聚焦创新药与生物科技赛道跻身前十。数据显示,医药板块在政策支持(如医保谈判规则优化)、技术突破(基因治疗进展)及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多重驱动下,成为继算力之后另一关键投资主线。
尽管医药整体跑输科技主线,但结构性机会仍存。例如,创新药领域因医保目录调整与海外临床数据突破迎来复苏周期,部分港股标的年内涨幅超130%;而A股传统仿制药及器械细分赛道则面临集采政策的持续压力。值得注意的是,8月表现最弱基金中,申万菱信医药先锋、东吴医疗服务等产品因集中配置调整敏感领域,净值下跌幅度达9.48%-5.85%,反映市场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短期规避情绪。
国家医保局2025年新规明确“鼓励创新药械优先审评”,叠加生物类似药产能过剩引发的行业洗牌,推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据行业分析,具备全球竞争力的CXO(合同研发生产)产业链、AI+新药开发平台及具备差异化管线的企业有望在竞争中突围。与此同时,政策对仿制药集采的常态化执行加速中小企业出清,进一步强化行业集中度。
2025年的资本市场呈现“科技主导+医药分化”的双重特征:算力、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凭借高景气实现爆发式增长,而医药板块在政策环境重塑中经历估值重构。尽管短期市场风格偏向成长,但创新药、生物科技等细分领域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尤其是受益于国产替代与全球化布局的方向。未来,医药行业的竞争将更加依赖研发效率与商业化能力的平衡,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的共振或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