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正经历关键调整期。截至8月第三周,全国生猪价格跌至14.35元/公斤,同比下跌31.4%;猪肉价格降至24.93元/公斤,同比跌幅达22%。尽管面临阶段性市场波动,但饲料成本同比下降明显,玉米和豆粕均价分别保持低位运行,为养殖主体提供了缓冲空间。本文结合技术应用与市场供需变化,解析当前养殖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养殖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在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高位的背景下,仔猪价格自5月初起连续14周回落,8月第三周已跌至33.25元/公斤,同比下跌25.4%。尽管种猪场出售7公斤仔猪仍保持约120元盈利空间,但养殖利润正随市场波动持续收缩。数据显示,1-7月生猪头均盈利约110元,7月已降至百元以下,连续15个月的盈利周期面临考验。养殖成本端,玉米价格自2023年10月以来整体呈下行趋势,豆粕均价同比下跌1.8%,饲料综合成本较上年同期降低12%-15%。
智能化养殖设备普及使行业出栏效率显著提升。1-6月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处理量达18355万头,同比增长14.5%。养殖场主动抑制压栏增重行为,规模场通过减重出栏策略保障标猪供应充足。技术应用不仅体现在生产端,更延伸至疫病防控环节:能繁母猪存栏虽维持高位(约4300万头),但养殖场正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推动行业向集约化转型。
供应方面,三季度至2026年年初商品猪供给预计持续增长,出栏活重同比下降将部分缓解猪肉产量增幅压力。需求端呈现季节性分化:9月起餐饮消费回暖叠加中秋国庆假期效应,但高温导致的淡季效应仍使终端增量有限。冻品库容率自6月小幅回升至28%,反映鲜肉替代需求减弱。进口方面,1-7月累计量同比微增4.1%(62.6万吨),预计全年保持企稳态势。
国家发改委计划于8月底启动冻猪肉收储,将通过短期市场信号提振行业信心。养殖户需强化技术应用,如采用精准饲喂系统降低饲料转化率,利用大数据平台优化出栏节奏。建议适度调减能繁母猪存栏比例,淘汰PSY(每头母猪年提供育肥猪数)低于20的低效产能,并将出栏体重控制在125公斤以内以应对未来风险。
综上所述,当前生猪养殖行业正经历技术升级与市场洗牌并行的关键阶段。尽管短期价格承压,但成本优势仍支撑盈利基础。随着供需两端结构性调整深化,叠加政策托底效应显现,行业有望在四季度消费旺季中实现季节性回暖。养殖户需把握技术迭代机遇,在优化产能布局的同时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为迎接2026年市场周期波动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