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达1.8万亿元,但仍有超60%的药品费用未被保险覆盖。在数字技术重塑医疗生态的背景下,镁信健康作为行业代表正通过"医险融合"模式探索支付闭环,在港交所IPO进程中展现科技赋能健康服务的典型样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健康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6月30日,镁信健康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高盛、中金等机构联合保荐。招股书显示,其2022-2024年收入从10.69亿元增长至20.35亿元(复合增长率38%),但同期净亏损累计达8.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现金储备持续缩水,2022年末尚有13.54亿元,到今年4月末仅剩1.66亿元,折射出健康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资本压力。港交所平均IPO周期为6-12个月的流程中,其能否凭借行业地位加速过会,将成为观察健康赛道融资效率的关键指标。
镁信健康的业务模式依赖"智药+智保"双轮驱动。2024年两大板块贡献超95%收入,但技术投入呈现结构性变化:研发支出从2022年的1.06亿元降至2024年的0.6亿元(占营收比由9.9%降至2.9%)。公司解释称通过AI赋能实现运营效率提升,但资产负债率却从33.59%攀升至43.15%,有息负债在2023年激增214%。这种"降研发、加杠杆"的财务策略,暴露出健康科技企业在支付场景拓展中面临的资金平衡难题——既要维持技术壁垒又要应对现金流压力。
覆盖全国160个城市的惠民保项目,成为镁信健康智保解决方案的核心载体。但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多地赔付率突破80%,部分产品出现"入不敷出"现象。参保人数增速从2020年的150%骤降至2023年的6%,反映出普惠型保险的市场饱和风险。作为健康支付生态的重要参与者,镁信健康正通过AI定价、数据建模等技术手段优化产品设计,但如何在保持低保费门槛的同时提升保障效能,仍是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健康科技企业的价值重构之路
2025年健康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已进入深水区。镁信健康的IPO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入场券,更是检验其"医险融合"模式能否实现规模化盈利的试金石。从技术投入占比的变化到债务结构的调整,折射出健康科技企业在支付创新中的战略选择困境。当惠民保等产品面临增长瓶颈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挖掘数据资产价值、优化资金周转效率,将决定这类企业能否跨越周期波动,在医疗保障体系重构中占据核心节点地位。这些实践将为健康科技行业提供重要参考范本,推动整个生态向可持续发展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