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医疗健康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居民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从县域医疗能力建设到医保报销比例提高,从创新药械研发到药品质量监管,一系列举措正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迈向"优质均衡"新阶段。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已从2012年的34.34%下降至2022年的26.89%,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提升至65%,这些数字背后是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健康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通过建设13个国家医学中心、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下沉。部分地区通过建立转诊病种白名单、全周期服务管理、反向转诊绿色通道等制度,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远程诊疗中心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已服务群众600余万人次,100余名急性心梗基层患者得到及时诊断救治。
医保制度改革持续深化,70%以上的统筹地区已建立完善医保基金预付机制。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成效显著,部分地区通过创新采购模式,实现3393个药品和医用耗材平均降幅28.04%。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互补衔接也在推进,某地"惠民保"项目为75.5万名投保人员提供33.34亿元理赔报销,减轻特困、低保等困难人群医疗负担达到17.03%。
医药创新正在让患者用上更安全、更精准的药品。通过建立"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机制,已发布357个药品和494个医疗器械审评技术指导原则,212个创新药品和1467个化学仿制药品种通过和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药品质量监管力度持续加强,2024年抽检药品2万余批次,合格率达99.4%。部分地区通过建立创新药械服务专班、开辟绿色通道等措施,加速创新药械惠及患者。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关键。通过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优化薪酬结构,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推动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属性。同时,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增能、提升科技能力、丰富治疗手段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和体验感。
从县域医疗能力建设到医保制度改革,从药品创新研发到公立医院改革,我国医疗健康领域正在经历深刻变革。这些改革举措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也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未来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