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的双重驱动下,印制电路板(PCB)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AI领域专用PCB市场规模已达56亿美元,并将在2026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市场扩容速度远超预期。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PCB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在人工智能服务器架构升级的带动下,高端多层板、高密度互连(HDI)板等高性能PCB产品需求持续攀升。2025年数据显示,单台AI服务器的PCB使用面积较传统服务器提升3-4倍,直接推动行业进入量价双增长通道。尽管国内企业加速扩产,但受制于技术壁垒和工艺复杂性,高端产能释放速度仍显著滞后于市场需求增速,供需缺口预计将持续至2026年。
作为PCB制造的核心耗材,功能性湿电子化学品在电路图形制作、电镀等关键环节不可或缺。随着全球半导体产能向中国转移,本土企业在交货周期(缩短40%)、成本控制(较进口产品低25-30%)及定制化服务方面展现显著优势。行业数据显示,境内头部企业的PCB药水产品已成功突破技术封锁,在水平沉铜、垂直沉铜等高端工艺环节实现国产替代,相关企业营收增速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增长。
在行业洗牌加速背景下,具备核心技术储备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企业脱颖而出。例如某领先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四大水平沉铜产品体系,成功切入封装载板市场;另一龙头企业则依托电镀化学品专利技术,在表面处理领域实现市占率持续提升。这些企业的共同特征是:研发投入占比超8%、高端产能年复合增长率达60%,并通过就近设厂策略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
展望:
站在2025年的产业节点回望,PCB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工艺迭代带来的市场增量空间(预计2026年新增需求占比超35%),以及国产替代进程的深化,具备技术-产能双优势的企业将持续受益。未来三年将是行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期,唯有在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和全球化布局中占据先机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电子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掌握核心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