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PCB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8月,全球PCB(印制电路板)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算力硬件的持续升级,AI相关PCB需求激增,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约30亿美元快速攀升至当前阶段:预计到2026年将达100亿美元,较2025年的56亿美元增长近80%。这一扩张主要源于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及边缘设备对高密度互连(HDI)、高频高速PCB的需求爆发式增长。然而,尽管国内企业加速扩产,高端产能缺口仍持续存在,反映行业技术壁垒与供应端响应速度的不匹配。
当前全球PCB产业竞争呈现两极分化态势:头部企业在AI服务器用PCB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材料创新与制程精度上。例如,在高介电性能需求下,M9、PTFE(聚四氟乙烯)及石英布等新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高频信号传输效率。与此同时,结构融合技术如CoWoP(Chip-on-Wafer-on-Panel)和载板化设计正成为突破传统PCB带宽限制的关键路径。
国内重点企业虽在产能规模上快速扩张,但高端产品良率与国际头部厂商仍存在差距。以服务器背板为例,正交结构替代传统铜连接的工艺升级直接抬高了技术门槛,导致部分国产厂商难以短期实现量产突破。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 PCB市场中,约60%的需求集中于HDI和封装基板领域,而国内企业仅能满足其中30%-40%,供需缺口持续推升行业议价权向技术领先者倾斜。
行业分析表明,AI硬件的高密度化趋势正推动PCB技术路径加速分化。一方面,介电常数(Dk)和介质损耗(Df)的降低成为核心指标,倒逼企业投入更昂贵的复合材料研发;另一方面,载板与封装基板的界限逐渐模糊,促使部分厂商通过垂直整合实现结构简化与成本优化。例如,采用CoWoP技术可减少芯片间物理连接层级,从而缩短信号传输路径并提升算力效率。
此外,功能型PCB产品如集成传感器或微波组件的模块化设计,正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新方向。头部企业通过专利布局抢占先机,而中小型厂商则在细分领域寻求突破,例如聚焦高频通信设备用PTFE基板的制造工艺优化。这种分化进一步加剧了行业集中度,预计到2026年全球前十大PCB企业的AI相关收入占比将超过75%。
综合来看,2025年的PCB产业已进入"技术定义边界,规模决定生存"的新阶段。AI算力需求不仅推动市场规模扩容,更促使行业竞争焦点转向材料创新、工艺整合及供应链协同能力的比拼。尽管国内厂商在扩产速度上表现积极,但高端产能的滞后性与海外企业形成显著差距。未来两年,谁能率先实现新材料量产并掌握先进结构设计技术,将在100亿美元级AI PCB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算力硬件持续向更高带宽、更低延迟演进,PCB产业的竞争将不仅是制造能力的较量,更是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的综合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