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空调市场的持续发展,冷凝器作为空调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和应用方式对空调的整体能效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理念的深入人心,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冷凝水以提升冷凝器性能,成为行业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窗式空调冷凝水利用方式及其对冷凝器性能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冷凝水回收利用在提升冷凝器效率方面的潜力。
《2025-2030年中国冷凝器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窗式空调因其结构紧凑、安装方便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仍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全球窗式空调年需求量约为950万台。冷凝水是窗式空调制冷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具有一定的能量回收价值。研究表明,每1kW空调冷负荷约产生0.4kg/h的冷凝水,其温度大约为10°C,当与冷凝器接触时可被加热到约40°C。若将冷凝水用于辅助冷凝器散热,可显著提升窗式空调的能效。
(一)冷凝水利用目的与原理
冷凝器市场分析提到窗式空调制冷时产生的冷凝水,若能合理利用,可避免排水带来的不便,同时发挥其潜在能量价值。冷凝水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水资源浪费,还能降低冷凝器的散热负担,从而提升空调的整体能效。
(二)冷凝水利用方法
目前,窗式空调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利用冷凝水辅助冷凝器散热:一是通过单独设置的打水轮实现冷凝水利用;二是通过附加于冷凝器风扇扇叶的打水结构实现冷凝水利用。研究表明,利用冷凝水辅助冷凝器散热时,冷凝器被冷凝水打湿后,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散热会增加一层水膜导热热阻,但采用逆流流程的冷凝器能够增强空气对流换热效果,提升冷凝水蒸发能力。
(一)冷凝器压降模型
为研究窗式空调采用扇叶附加打水结构后空气流场变化,采用制冷送风、冷凝器排风系统共用电机的单冷型窗式空调进行计算。设计了凸台形、波浪形、齿形、勺形和楔形5类附加于冷凝器风扇扇叶的打水结构,通过仿真计算分析窗式空调使用打水环后冷凝器空气流场及风量的变化。
(二)冷凝器空气流场变化
研究发现,有打水环的打水结构相比无打水环的打水结构,冷凝器风量下降更大。具体而言,有打水环的打水结构风量下降47~62m·h⁻¹,无打水环的打水结构风量下降10~36m·h⁻¹。其中,有打水环连续波浪形的打水结构风量下降最大,相比不加打水结构的冷凝器,风量下降了约3.5%。对比有打水环连续波浪形打水结构的窗式空调冷凝器与不加打水结构的窗式空调冷凝器出风口速度分布,发现加入打水结构后对冷凝器速度分布基本没有影响,较大风速出现位置总体上依然是围绕叶轮转轴呈现为菱形状。
四、结论
窗式空调制冷时产生的冷凝水具有较大的冷量潜能,占冷凝器换热量约21.08%。利用扇叶附加打水结构回收冷凝水辅助冷凝器散热,不仅能保留窗式空调结构简单的特点,还能提高其制冷能效。从计算结果来看,窗式空调冷凝器风量最大下降3.5%,冷凝器出口速度分布基本不变。这表明在不影响冷凝器整体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设计打水结构,可以有效利用冷凝水提升冷凝器的散热效率,为窗式空调的能效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