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预计到2025年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量有望达千亿吨级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正加速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随着首个海上大型CCUS项目的全面启动,中国海油近日宣布其珠江口盆地恩平151平台将实现十年内向海底注入超百万吨二氧化碳的里程碑进展,标志着我国在碳减排关键技术领域迈入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海油于2023年启动的恩平151油田CCUS工程,通过精准定位地下1200至1600米处的优质储层,将原本随原油开采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并回注地层。该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高含二氧化碳油田开发中的设施腐蚀和碳排放问题,更实现了单井覆盖750万吨低品位油藏资源的高效利用。截至2024年11月,海上CCS示范工程已安全运行近13000小时,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18万吨,为后续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海域独特的沉积盆地结构成为天然的"碳库"。自然资源部2023年评估显示,仅海上区域就具备封存量达2.58万亿吨二氧化碳的能力。恩平151平台所在的珠江口盆地,凭借90米水深区位和多层优质储集体优势,为大规模实施岸基海洋协同封存提供了典范。这种"以油养碳、以碳促采"的开发模式,使低品位油气资源开采效率提升的同时,每年可减少数十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当前国际能源转型竞赛中,丹麦、挪威等国已开展海底封存实践。中国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低成本捕集技术,在建的120余个CCUS项目形成600万吨/年碳捕集能力。恩平151平台启动的驱油项目更实现了从单纯封存(CCS)到资源化利用(CCUS)的关键跨越,预计十年间将累计实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量超百万吨,并带动油田产量提升。
总结来看,中国海油此次海上CCUS工程的全面实施,不仅验证了我国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开展大规模碳减排的技术可行性,更展现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的战略布局。随着2025年千亿级封存目标的推进,这种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发展模式,将成为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彰显中国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