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三大主粮机收损失率降至1%以下 全产业链减损成效显著
在粮食安全成为全球战略焦点的大背景下,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持续提升粮食全链条节粮效率。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达到0.93%、1.76%和2.06%,较2021年下降1至2个百分点,累计减少粮食损耗超500亿斤。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粮食产业布局的战略规划成效,也彰显了重点企业在技术研发与生产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我国通过推广精量播种技术优化种植环节,大幅降低用种量。例如小麦单位面积种子用量从传统几十斤降至8-10公斤,玉米单穴播种实现"一粒定苗"。在收获端,智能化农机装备普及使机收损失率显著下降。2024年三大主粮机收损耗较三年前减少约35%,相当于为全国粮食总产量贡献了超过5%的增量空间。
通过系统性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我国已建成超10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配套实施的沟渠整治与排灌设施建设,使全国半数以上耕地具备"旱能浇、涝能排"能力。同时建立病虫害立体监测网络,实现三大主粮病虫害实际损失率稳定在5%以内,年均挽回粮食产能2800亿斤以上。
行业重点企业通过制定《粮油加工技术规范》,将加工精度控制误差缩小至1%以内。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成效显著,饲料中豆粕占比从2017年的17.9%降至当前的13.7%,累计节约大豆原料近2000万吨。此外,米胚、玉米蛋白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突破85%,形成"加工-转化-增值"的循环经济模式。
依托智能化粮仓建设和低温储藏技术推广,全国粮食损耗率较五年前下降40%。重点企业在仓储环节应用物联网监测系统,实现温度湿度精准调控,有效减少霉变损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2024年政策性粮食储存损耗已控制在1.2%以下。
在济南召开的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正式发布。该倡议整合了我国在机械研发、病虫防控等领域的成熟经验,计划未来三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价值15亿元的技术援助。同步发布的《济南倡议回顾》显示,全球粮食损失率已从2021年的13.7%降至当前的11%,但减损潜力仍存。
科技赋能下的粮食产业新图景
通过系统性实施"产储加销"全链条减损策略,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随着重点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基础工程的深化推进,预计到2030年可再减少粮食损耗超800亿斤。在此过程中,中国正通过技术输出与国际合作,为全球粮食治理体系贡献更具韧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