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双碳”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绿色经济正加速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作为具有制度优势的金融机构,信托行业通过灵活的资产配置与产品设计,在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等领域持续释放资金动能。截至2024年末,绿色信托存续规模突破3000亿元,覆盖节能环保、碳资产管理等核心领域,成为撬动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杠杆。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金融工具的创新性实践,更彰显了金融机构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信托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在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绿色金融已成为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信托行业依托其财产独立、结构灵活和跨市场运作的特点,成为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设计绿色信托贷款、资产证券化、碳收益权投资等多元化工具,信托机构精准对接清洁能源开发、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项目,形成“资金-资产-环境效益”的闭环体系。数据显示,2022年绿色信托新增规模达1968.93亿元,存续项目728个,总规模突破3133.95亿元;至2024年末,头部机构如中航信托、中信信托等持续扩大布局,推动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政策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明确支持绿色信托创新,行业自律组织正修订《绿色信托指引》,进一步强化规范与引导作用。
(一)碳资产证券化的先行探索
2022年8月,某信托公司联合环保企业推出全国首单经认证的CCER碳资产收益权绿色信托计划,规模达2亿元。该产品以未来600万吨碳排放配额收益权为标的,两期额度上线即售罄,成功激活沉寂的碳资产市场。项目还首创行业性绿色评估标准,推动碳金融工具标准化进程。
(二)公共交通领域的证券化突破
2025年初,某信托机构发行华中地区首单公交票款收益权碳中和ABN,储架规模40亿元,首期融资6.01亿元。该项目以武汉新能源公交车票款为资产支持,既降低公交企业融资成本,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出行领域,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乡村振兴中的生态金融融合
某信托公司自2016年起开发“农资贷”“农地贷”等产品,累计覆盖700万亩耕地,并于2022年以股权投资参与乡村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将旱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同步推进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探索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四)慈善信托的社会价值延伸
多家机构设立“绿色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的慈善信托,截至2024年11月累计投放超705亿元。例如某红树林保护项目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展现了金融工具连接资本与公益的独特价值。
随着“双碳”目标进入关键阶段,预计到2030年绿色低碳投资需求将达百万亿元规模,为信托行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下一步,机构需在以下方向深化布局:一是强化环境效益量化评估,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二是拓展与ESG理念的融合深度,开发碳期货、蓝色债券等衍生工具;三是加强跨区域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
总结而言,中国绿色信托已从单一融资工具演变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其创新实践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本土智慧。未来,通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完善风险定价机制,绿色信托有望成为连接资本与生态的枢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