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20日
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增长,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正迎来新机遇。然而,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风险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期政策动态表明,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应用场景已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策略。本文聚焦当前政策框架下航空器应用的规范路径与未来方向,并梳理了相关治理措施及行业布局逻辑。
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我国明确将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三步走策略,逐步扩大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具体而言,当前优先支持低空旅游、航空运动及消费级无人机等低风险领域发展,后续再向更复杂场景延伸。这一路径既体现了对技术成熟度的审慎评估,也回应了公众对飞行安全的核心关切。
政策文件强调属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与企业需形成监管合力。一方面,通过规范试点审批流程、严格适航认证标准及驾驶员资质审核等手段,从源头降低“黑飞”行为发生概率;另一方面,针对未取得适航证的航空器运营、飞行活动未经报批等问题,将强化执法力度并建立黑名单制度。数据显示,此类违规操作仍是当前低空领域的主要安全隐患之一。
为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无序竞争,政策要求各地结合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例如,在人口密度较低的远郊区域率先开展物流配送等场景测试,并根据试点成效逐步向城区推广。同时,鼓励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技术研发,如长航时无人机或短途载货航空器,以差异化竞争提升行业整体质量。
总结来看,当前低空经济发展正通过“安全先行、循序渐进”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突破。政策既为消费级无人机、低空旅游等新兴业态提供了明确发展路径,也通过严格的监管框架保障公众利益与产业可持续性。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治理经验积累,航空器在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但安全红线始终是推动行业升级的不可逾越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