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网络流传的"某海关截获稀土材料"消息引发关注后,南宁海关于5月19日发布官方说明,澄清一起涉及电子材料的申报争议。此次事件揭示了进出口货物成分识别与合规申报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公众对战略性资源的关注热度。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稀土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3月18日,某公司向南宁海关申报出口泰国一批标注为"低温锡膏"的货物。这批总重600公斤的金属材料,其内包装明确标明含有"锡铋合金"成分,实际用途为电子焊接领域。该批货物在通关过程中因资质问题被暂扣,后引发网络误传其涉及稀土资源。
经海关专业机构检测,涉案焊锡膏中铋(Bi)的含量高达55.3%。作为氮族元素之一,铋与镧、铈等稀土金属在元素周期表及工业应用上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合金材料主要应用于电子制造,而非战略稀缺资源范畴。
根据《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办法》,含有5%及以上铋的货物属于受控商品。由于该公司未能提供有效的出口许可证件,海关依法作出不予放行决定。这一案例凸显了关键工业原料在跨境贸易中的严格监管要求。
此次争议源于公众对金属材料分类的认知差异。南宁海关提醒进出口企业,需严格按照商品实际成分进行准确申报,并提前获取相关许可文件。同时建议社会加强基础工业知识普及,减少类似误解发生。
【结语】该事件通过专业检测与法规核查,既澄清了网络误传信息,也展现了海关在维护贸易秩序方面的严谨态度。随着全球供应链精细化监管趋严,企业需更加重视商品成分合规性审查,确保进出口业务顺利开展。此次600公斤焊锡膏的处置过程,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申报规范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