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总标题)
在长三角一体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安徽省蚌埠市正加速构建以"智造"为核心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通过政策赋能、资本导入和产业链协同,这座皖北城市已形成涵盖火箭研发制造、卫星应用服务及核心部件生产的完整产业闭环,为我国商业航天版图注入新活力。
在最新举办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蚌埠市与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涉及MEMS惯性传感器等3个重点产业项目的签约落地,总投资额达23.5亿元。这些项目的集中落户标志着蚌埠正从"嫦娥""神舟"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配套参与者,向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服务商转型。数据显示,当前已有九州云箭、凌空科技等16家链上企业入驻,计划总投资规模突破55亿元,初步形成火箭发动机、卫星制造和可回收飞行器三大核心板块的产业矩阵。
蚌埠以"箭星端"协同为战略方向,通过整合火箭链、卫星链和服务链资源,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商业航天制造中心。在发动机领域,当地企业研发出可实现推力调节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其重复使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材料环节则引入3D打印设备及耐高温复合材料生产项目,攻克关键部件国产化难题。截至2023年,蚌埠已建成覆盖火箭总装、卫星载荷制造和航天材料研发的完整产业链条,并规划在2025年前完成大洪山商业航天公共测试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持续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商业航天领域重资产、长周期的特点,蚌埠创新构建"1+1+N"基金体系:通过1支5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和1只专注核心技术的主题基金,联动N个细分领域的专项投资基金,形成覆盖种子期到成熟期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支持网络。目前累计设立12只产业基金,总规模达152亿元,已投资22个项目总额16亿元,其中9亿元资金直接投向本地产业化项目。这种"接力式"资本布局不仅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更通过园区载体建设(如43.2万平方米的商业航天产业园)推动技术成果就地转化,形成"研发制造应用"良性循环。
按照发展规划,到2035年蚌埠将建成包含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等四大核心板块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超30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实现百亿级产业规模。通过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中心+专业园区+N个应用场景"的生态体系,这座城市正从传统工业重镇向商业航天创新枢纽加速蜕变。当前已启动大洪山测试中心建设,预计2028年全面投用后将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能力,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蚌埠范式。
总结来看,蚌埠通过精准锚定产业赛道、构建多层次资本支撑体系和打造全链条制造基地,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其"智造+资本+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仅加速了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培育出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样本。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技术突破不断涌现,这座皖北城市有望在全球航天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