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食品 资讯详情
2025年甘薯行业现状分析:品种日益丰富
 甘薯 2025-05-13 11:03:0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甘薯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甘薯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福建省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福建省甘薯产业呈现出种植面积减速放缓、品种逐渐增多等特点,然而,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种植规模化受限、优质品种缺乏、机械化水平不高等。社会化服务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对于甘薯产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展望 2025 年,福建省甘薯行业趋势与社会化服务的完善程度紧密相关,深入探究产业现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对促进甘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福建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状况

  (一)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2025-2030年中国甘薯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福建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方面成果显著。各市农业农村局下设多个部门,从法规、产业发展到种植指导等多方面为农业提供支持。早在 2004 年就开启了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工作,到 2008 年已成立 43 个 。2005 年开始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2010 年全省聘用人数达 33809 人。以三明、南平市为例,各乡镇建立了农业服务中心或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各村配备农技员,形成了一体化服务网络。

  民间组织同样发展迅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兴起。2006 年,福建省各类农民合作组织达 5060 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050 个、农产品行业协会 1010 个,直接加入的会员有 26 万户 。2016 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有 3.42 万个,其中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有 1.78 万个 。到 2022 年,部分地区如南平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 7821 个,年均递增 4.30%,合作社成员达 17.6 万户(个),农民成员占比 97.1% 。此外,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金融保险公司等也为农业提供了多样化服务。

  (二)服务模式丰富多样

  福建省积极探索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推广 “专家 + 农技人员 + 示范基地 + 示范主体 + 小农户” 模式,2022 年全省建设了 200 个科技示范基地,遴选了 2 万个科技示范主体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行 “服务型农民合作社 + 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 + 农户” 等模式,2022 年全省农业托管服务面积达 8.04 万 hm² 以上 。在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重点培育农机合作社,2019 年南平市建阳区利用 “互联网 + 农机” 模式建设智慧农机服务管理平台,实行订单式作业。2020 年 “滴滴农机” 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当年农机合作社数量达 690 家,服务面积达到 30.08 万 hm² 。还建立了 “全程机械化 + 综合农事” 服务中心,2020 年建立 20 个,开展作业服务面积达 3.97 万 hm²,服务农户 2.35 万户 。

  (三)服务内容覆盖全产业链

  农业社会化服务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在农资服务方面,扶持设施大棚建设,对特色农机具提供专项补贴,建立县乡村三级农资供应网点。农技服务上,多部门和高校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保障,涉农高校实施定向委培计划充实基层农技力量,通过多个线上平台开展培训,2020 年全省线上培训农民 120 万人次,同时推行 “四免一补” 政策,当年培训高素质农民 45428 人 。金融服务领域,持续推进农业保险 “扩面、提标、增品”,支持保险机构基层服务机构建设,出台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政策。

  二、福建省甘薯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

  改革开放后,甘薯不再作为主粮,其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0 - 2016 年福建省甘薯种植面积均在 17 万 hm² 以上,产量 90 万 t 以上,但 2017 年骤降至 9.14 万 hm² 和 52.08 万 t 。近年来,随着营养健康观念的普及,甘薯重新受到关注,种植面积减速放缓,2018 - 2022 年种植面积保持在 9 万 - 11.5 万 hm²,产量保持在 55 万 - 65 万 t 。

  (二)种植产业动力不足

  福建省甘薯主要种植在山地丘陵地区,农田呈现小面积、破碎化、分散化特点,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需求大。2000 - 2021 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了 219.19 万人,减少人数相当于 2000 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的 28.19% ,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用人成本递增,使得传统种植发展受阻,部分农田荒废。而且甘薯售价较低,农户更倾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导致传统甘薯种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品种日益丰富

  中国甘薯品种多样,福建省种植的甘薯品种也涵盖鲜食型、淀粉型、紫薯型、叶菜型等。鲜食型有金山 57、普薯 32 等;淀粉型有商薯 19、湘薯 75 - 55 等;紫薯型有金薯 20、福宁紫 3 号等;叶菜型有福薯 18 号、福薯 22 等 。各地还通过引种不断优化品种,如莆田筛选出福宁薯 28 号、金薯 43 等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宁德筛选出龙津薯 3 号和福薯 404 等 。

  (四)机械化发展进程

  甘薯生产涉及整地、种苗、种植等多个环节,需要多种机械。目前国内甘薯起垄机械化水平达 50% 以上,收获机械化水平达 30% 以上,栽种机械化水平低于 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指数约为 26% 。福建省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 年全省农机总动力 1296.7 万 KW,比 2000 年增长 48.49%,2024 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74.5% 。甘薯产业在部分环节应用通用机械取得了发展,在起垄、移栽、收获、除蔓等专用机械环节也在进行改造升级和研发。

  (五)产后加工有待提升

  福建省甘薯加工以初加工为主,产品包括地瓜干、蜜饯果脯、淀粉等。连城县地瓜产业较为突出,2022 年地瓜种植面积 0.67 万 hm²,加工地瓜制品 29 万 t,地瓜制品加工产值 65 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近 121 亿元 ;2023 年地瓜制品加工产值 81 亿元,全产业链产值 145 亿元,增长 20% 。虽然产品种类不断拓展,形成多个系列 160 多个品种,占据全国 80% 以上市场份额,但除少数大型企业外,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以传统加工模式或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低,效益一般。

  三、福建省甘薯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制约因素

  (一)土地资源限制规模化种植

  福建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增加了甘薯种植成本和管理难度,不利于规模化种植。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土地资源紧张,2015 年末全省耕地面积为 134.41 万 hm²,2020 年减少至 93.67 万 hm²,减少了 30.31% 。甘薯规模化种植需要充足土地,耕地面积减少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目前福建省甘薯种植以 6.67hm² 以下中小种植户为主体。

  (二)优质品种制约产业发展

  尽管福建省甘薯品种逐渐增多,但高产、优质、专用型和抗逆性育种仍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连城县为例,紫色甘薯加工型品种单一,80% 的甘薯面积主栽 60 年代推广的老品种岩薯 7 - 3,种性退化严重。随着产业发展,对新品种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如网红产品倒蒸薯缺乏稳定的品种支撑。

  (三)机械化发展阻碍重重

  福建省山地丘陵占比 80% 以上,土壤质地黏重,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甘薯栽插方法多样,难以选择合适的移栽机。甘薯收获采用分段式作业,北方引进的大型除蔓机在福建山地难以适用,小型机械又存在动力不足问题,甘薯收获机收获后仍需人工捡拾。目前福建省甘薯耕种收机械化率不足 35%,远低于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75%,仅平潭试验区基本实现甘薯生产全程机械化 。

  四、福建省甘薯产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建议

  (一)细化产业链分工

  广东省湛江市甘薯种植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已相对成熟,福建省甘薯产区可借鉴其经验。如在湛江,甘薯种植的地租、种苗、深耕起垄等环节都有明确的社会化服务价格和体系 。福建省可以参考这种模式,对甘薯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细致分工,促进产业专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

  (二)创新种植制度

  当前,甘薯种植区连作现象严重,导致土传病害加重,影响产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开展水旱轮作或不同科之间的轮作,如稻薯轮作、烟 - 薯轮作等。通过轮作减少病虫害,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围绕轮作模式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福建省各地气候差异大,甘薯品种和销售方式各不相同。甘薯行业现状分析指出,连城县有甘薯加工全产业链,漳浦县六鳌镇红心蜜薯销售渠道完善,福清市一都镇的地瓜片和地瓜米远销海内外等 。各地应依据自身特色,组建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团队,发挥本地优势,促进甘薯产业及社会化服务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增强农民种植积极性。

  (四)加强健康种苗繁育

  甘薯病毒病对甘薯产量、品质和种性影响较大,可造成 20% - 30% 的产量损失,严重时甚至绝收 。福建省农业管理部门应组织科研院所对优质甘薯品种进行脱毒,组建专业繁苗企业繁育健康种苗,并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链条管理,加强茎尖苗病毒检测、繁苗田隔离,提高繁苗速度,保障甘薯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甘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种植面积和品种方面的积极变化,也面临着土地、品种、机械化等方面的挑战。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组织、模式和内容上虽有一定发展,但针对甘薯产业的服务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展望 2025 年,若能在产业链分工、种植制度创新、特色产业发展和健康种苗繁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福建省甘薯产业有望突破困境,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还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让甘薯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甘薯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