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教育 资讯详情
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教育 2025-05-12 15:37:22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科学规范推进中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成为全球教育创新的重点方向。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为系统性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新生态提供了权威方案,标志着我国在技术赋能教育领域迈入规范化、体系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构建全学段贯通的素养培育体系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教育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以"素养导向、螺旋进阶"为核心理念,设计覆盖小学至高中各学段的完整课程框架。具体而言:

  小学阶段通过趣味实验和生活案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基础认知能力;

  初中阶段深入讲解算法原理与编程基础,强化技术应用意识;

  高中阶段聚焦系统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项目实践。

  该指南特别强调"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四位一体的实施路径,通过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协同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试点探索转向全域普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模式。数据显示,到2025年将实现全国90%以上中小学完成基础课程体系搭建。

  二、规范技术应用 推动教育模式创新

  《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则聚焦技术落地的规范化管理,提出"安全可控、伦理优先"的核心原则:

  场景分类明确教学辅助、个性化学习支持等6大应用场景;

  学段分级制定差异化使用规范,确保技术适配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

  风险防控建立数据安全审查机制和伦理评估标准,严守隐私保护红线。

  通过构建"政校企家社"协同治理体系,指南既鼓励探索智能批改、教学诊断等创新应用模式,又强化教育场景的价值引领功能。预计到2025年,全国85%的县域将建成具备风险预警和动态监管能力的技术应用平台。

  三、双轨并行打造教育新生态

  两项指南的协同实施形成"素养培养+技术赋能"的双重驱动:一方面通过系统性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另一方面依托规范化的应用场景,推动教学方式向精准化、个性化转型。数据显示,在试点地区已实现师生AI工具使用率提升40%,创新项目参与度提高65%。

  总结来看,这两个指导文件不仅回应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诉求,更通过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为全球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中国智慧。未来三年内,我国中小学将全面建立"技术赋能、素养为本"的新型教育生态,为培养具备数字竞争力的新一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教育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