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6月30日正式施行)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金融行业数据资源已成为国家核心战略要素。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4月审议通过的《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新规》,系统构建了覆盖全流程、全链条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旨在平衡数据安全保障与高效利用的关系,推动金融机构在合规框架下实现数字化转型突破。该规范创新性地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与技术防护体系相结合,为银行业务数据处理活动建立了可量化、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依据《网络安全法》等六部基础法律,《新规》确立了"管业务即管数据安全"的核心原则。中国人民银行对业务领域数据负有统筹指导职责,金融机构及获准机构作为数据处理者需履行三重义务:建立全流程管理制度、实施年度风险评估、配置专业安全团队。特别要求重要数据处理者须设立专职管理岗,并通过独立渠道向监管部门直接报告。
新规创新性地将业务数据划分为一般数据、重要数据和核心数据三级保护标准,其中涉及国家安全的核心数据需达到四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金融机构必须每年更新资源目录,对敏感信息实施动态标识:个人生物识别特征等高敏感项须加密存储,而业务系统恢复点目标则根据数据篡改风险分级设定。分类规则覆盖三个维度:个人信息属性、泄露危害程度和系统可用性影响。
从收集到销毁的全周期管理中嵌入12项强制要求:
收集阶段需通过合同约束第三方数据来源合法性,人工录入必须进行双重校验
使用环节禁止未经审批导出高敏感数据,身份鉴别信息仅允许核验方式使用
委托处理业务数据时需开展尽职调查,核心数据跨境传输须经国家协调机制评估
特别规定要求日志记录留存期从6个月到3年不等,并建立开发测试环境与生产系统的隔离机制。
技术层面提出四大硬性指标:
1. 存储系统必须满足等级保护要求,核心数据存储介质需通过安全背景审查
2. 传输高敏感信息时采用加密通道,商用密码应用符合央行专项规范
3. 访问控制实行多因素认证,特权账号操作须经双人审批留痕
4. 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应用需确保原始数据不可逆解析
技术防护要求覆盖身份鉴别、权限管理、日志审计等16个具体场景。
建立"三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
实时监测八大类安全威胁,包括恶意程序渗透和异常访问行为
按数据泄露规模分级响应,涉及核心数据事件直接定级为特别重大
重要数据处理者年度演练频次不低于1次/年,普通机构每三年开展应急测试
合规审计要求每3年覆盖所有业务线,并对数据出境、委托处理等高风险场景实施专项审查。
违反新规将面临《数据安全法》第四十五条处罚条款约束。监管措施包括分级约谈制度和联合执法检查,对于排除市场公平竞争或涉嫌犯罪的行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设立从轻处罚激励机制,鼓励机构主动上报有价值的安全情报。
总结而言,《银行业务数据安全管理新规》通过构建"分类防护监测处置"的闭环管理体系,在确保金融数据主权安全的同时,为行业创新应用开辟合规通道。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建立可量化的风险管理标准、形成多方协同的监管生态、创造安全可控的数据流通环境。随着2025年6月30日实施日期临近,金融机构需加快完成制度适配和系统改造,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中把握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