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银行 资讯详情
中国人民银行强化金融业务数据安全规范管理
 银行 2025-05-09 17:49:25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为加强金融领域数据治理与风险防控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于2025年4月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政策将于2025年6月30日起实施。作为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重要制度性文件,《办法》通过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强化金融机构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责任,旨在平衡数据开发利用与风险防控需求,为金融行业筑牢数据安全屏障。

  一、明确数据安全管理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原则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银行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办法》开宗明义确立了"谁管业务,谁管数据安全"的核心原则,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业务领域数据安全承担指导监管职责,而金融机构等数据处理者需履行直接保护义务。通过建立分类分级目录动态管理机制,将数据分为一般、重要和核心三级,并特别强调核心数据可能直接影响政治安全的特性。办法明确要求每年更新业务数据资源目录,确保数据治理基础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二、构建系统化的数据分类分级体系

  依据数据泄露或滥用造成的危害程度,《办法》要求金融机构建立"三维分类标准":从关联性标识个人信息来源、敏感性划分数据风险等级(如高敏感性数据需经内部审批)、可用性确定数据恢复目标。针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分别制定差异化管理策略,特别是对涉及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等特殊场景作出限制性规定。

  三、全流程规范数据处理活动

  在收集环节,《办法》要求除合法公开数据外均须取得授权并留存凭证,禁止未经批准采集原始生物特征数据。存储方面明确核心数据系统需达到四级网络安全保护标准,并建立冗余备份机制。使用过程中强调高敏感数据原则上不得导出,展示时应脱敏处理;传输环节则规定加密要求和场景限制,禁止通过互联网随意传递关键信息。

  四、强化技术防护与风险管理能力

  办法从访问控制到算法风险防控提出具体技术规范:要求特权账号实施双因素认证,日志记录需留存至少63年不等;存储介质销毁须制定专项策略。特别强调隐私计算等新技术应用时的安全边界,要求确保合作方无法接触原始数据。针对核心数据跨境传输建立国家安全审查机制,防止通过拆分等方式规避监管。

  五、完善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

  金融机构被强制要求每年开展重要数据安全评估,并根据事件影响程度划分四级处置标准。发生重大数据泄露或篡改时,需在24小时内启动应急预案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办法还引入合规审计制度,规定核心数据处理者须年度审计,一般机构每三年进行一次。

  总结:

  《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规范的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体系。该政策不仅强化了金融机构的数据治理主体责任,更通过分类分级、全流程管控等创新机制,在保障金融业务正常运行的同时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随着2025年6月正式实施,预计将在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个人隐私、促进数据要素有序流动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为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制度支撑。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银行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