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冶金 资讯详情
2025年有色金属行业现状分析: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碳足迹标准国际融合
 有色金属 2025-05-06 11:43:47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有色金属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其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对于推动行业的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预计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碳排放量将达到7.5亿吨,比2020年增加0.9亿吨。面对日益严格的碳减排要求和绿色贸易壁垒,加快有色金属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刻不容缓。

  一、有色金属行业“双碳”政策及标准

  (一)国家层面

  《2025-203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我国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双碳”相关政策,为有色金属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2021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了顶层设计。2022年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年力争实现减碳40%的战略目标,其中冶炼环节的碳排放约占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90%,是减碳的重点领域。

  (二)标准化政策方面

  标准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我国针对“双碳”标准化工作专门发布了系列政策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双碳”标准。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提出了2025年前完成不少于1000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质性参与不少于30项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的目标。202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是我国“双碳”标准领域的顶层设计,为有色金属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二、开展有色金属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必要性

  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68亿吨。202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21年相对持平,减排2300万吨,降幅0.2%,但我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31%。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6亿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2022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6.7亿吨左右。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评估有色金属产品的碳排放量,推动我国有色金属产品碳足迹评价,为有色金属产品的碳排放测算、核查、预测和定期监管提供标准依据,有利于摸清有色金属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碳排放量,进而为加快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能源转型和协同降碳提供数据支撑,为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

  (二)紧迫性

  2022年6月,美国参议员提出《清洁竞争法案》草案并进入参议院审议程序;2023年5月15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法案,即“碳关税”法案正式生效,意味着“碳关税”征收进入倒计时。欧盟“碳关税”从2023年10月开始进入过渡期,此阶段无需实际缴费,却需提交产品进口量、所含碳排放量、间接排放量和在原产国支付的碳排放相关费用证明;但从2026年起开始欧盟对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和氢气进口产品进行“碳关税”征收。欧盟“碳关税”的实施使得铝产品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成为出口必备的通行证。随着各国对碳减排的要求不断加严,有色金属产品出口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进出口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十分不利。

  三、有色金属行业碳足迹标准化的可行性

  (一)技术基础

  据统计,直接支撑“双碳”工作的国家标准有1800余项,行业标准有2300余项,涉及碳排放核算核查、节能、非化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碳汇等多个方面,这为有色金属行业制修订碳足迹评价标准提供了技术前提。

  (二)组织保障

  为积极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国家及各省市均积极组建“双碳”标准化专业组织,为产品碳足迹评估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截至2023年7月,各级“双碳”标准化组织包括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低碳标准化工作组、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总体组等。

  四、国内外碳足迹标准体系概况

  (一)国外碳足迹评价标准

  英国标准协会(BSI)在2008年制定并发布的《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是全球第一个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13年发布技术规范ISO 14067:2013,在2018年发布国际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ISO 14067:2018),替代技术规范ISO 14067:2013。ISO 14067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其量化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PAS 2050和ISO 14067在目的、范围、评估原则、评估步骤、系统边界划分、产品碳足迹研究报告出具、质量保证等方面都有所差异,PAS 2050仅适用于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ISO 14067适用于产品、服务、组织等各类碳足迹评价。

  (二)国内碳足迹标准

  国内碳足迹标准现阶段总体偏少,以地方标准为主,国家标准则以翻译国际标准为主。碳足迹评价标准按地域分,以广东为主;按产品分,则以电子信息业为主,具有鲜明的外贸市场需求推动标准制定的特征。从起草单位看,由早期以企业为绝对主导发展到现今的标准化研究机构、生产企业、高校、第三方检测机构共同起草的新局面。目前,暂未查询到已发布或已立项的面对有色金属行业的碳足迹评价标准。有色金属行业的碳足迹评价标准还处于酝酿起步阶段,尚未完全展开。

  五、有色金属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工作的建议

  (一)大力培养高素质低碳人才

  建立低碳产业联盟,发挥政、企、研、用一体化优势,联合培养高素质低碳人才,在人才供给数量、质量、能力多方面发力;创造性地将社会需要、企业发展战略、人才培养和标准化战略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双碳”标准与产业高质量低碳互动发展。

  (二)加大有色金属行业碳足迹团体标准供给

  我国有色行业碳足迹标准缺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提速后仍要18个月左右的时间,相对而言,团体标准具有响应快、制修订周期短的独特优势,因此先进行碳足迹团体标准的制修订,一方面能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能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积累宝贵的素材和经验,使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更具适用性。例如,针对单位产品能耗高、产量大的电解铝、多晶硅等产品,可优先制定团体标准《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电解铝》《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多晶硅》;针对铜加工产品中产量占比最高的电工用铜线坯,可优先制定团体标准《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电工圆铜线》。

  (三)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碳足迹标准国际融合

  积极开展有色金属行业碳足迹国际标准动态跟踪,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现有国际标准的转化;积极主动承担秘书处工作,主持或参与碳足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推进我国碳足迹标准外文版制定工作,从而推动我国标准的国际互信互认,为世界贡献我国的碳足迹标准智慧。

  (四)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碳足迹标准宣传

  有色金属行业现状分析指出,碳足迹评价标准从立项到实施各环节可通过官媒和授权自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普通人关注“双碳”目标和践行低碳理念;让企业和专业机构能更好地掌握理解碳足迹标准要求,为标准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

  (五)培育检测认证机构

  第三方检测机构是重要技术基础和质量保证,加快有色金属领域碳排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为有色金属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积累数据,提供公正客观的服务。

  六、总结

  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排放大户,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制修订,可促进生产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有效掌握有色金属产品生产使用过程中各环节的碳排放量,为降碳的具体落实指明方向,也能为面对已经到来的“碳关税”做好基础性工作。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有色金属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