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有色金属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力通信、机械加工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5年,随着全球对有色金属需求的持续增长,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广西河池市作为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区,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在有色金属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上涨、高素质人才缺乏、转型升级难题和环保压力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对策,旨在为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2030年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河池市作为广西“有色金属之乡”,是国内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之一,有色金属产业是河池市全力打造的“两个千亿集群”产业之一,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截至2022年年底,河池市主要有色金属矿产保有资源量丰富,已发现矿产53种,市内有大型矿区95个、中型矿区114个,金属矿产包括锡、铅、锌、铜、金、银、钨、钛、镍、钴、铁、锰等,其中锡、铅、锌、锑等有色金属矿还伴生有铟、镉、镓、铊等稀有金属。2022年,河池市正常生产经营的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共29家,其中采选企业16家,冶炼压延加工企业13家。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色金属企业17家,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9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8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9%。在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背景下,2022年,全市锌产量52.98万吨、铅产量18.32万吨、锑品产量1.92万吨、锡产量0.46万吨,有色金属产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35.4%,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个百分点,为河池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河池市依托市内龙头企业,全面提升设计、工艺、装备、能效水平,部分采、选、冶技术已达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基本形成了从精矿加工、新材料提取、废气回收、余热回收、废渣综合利用、废水处理循环利用等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尽管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生产成本上涨导致有色金属企业生存压力大
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局势、市场情绪及交易因素等共同主导着有色金属的价格走势。近年来,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中美贸易战等大背景影响下,有色金属产品价格波动较大。2024年以来,上半年整体呈上涨态势,6月下旬开始市场分化加剧,7月普遍下跌,而后涨跌不一,波动不定,反映出下游产业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疲软。有色金属类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严重挤压企业经营利润,加上矿区地理位置偏远所带来的物流成本高、用地成本高,工业电价、天然气贵等情况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据统计,河池的大工业企业用电价格约为0.58~0.65元/kW·h,高于周边百色、黔东南州等地,2024年1~7月,河池市常用有色金属企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2.4%,企业生存压力较大。
(二)地域限制导致有色金属产业高素质人才缺乏
河池市距离省会城市较远,对广西本地人才吸引力不强,且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企业远离城市中心,企业园区缺少文化娱乐设施,企业“引才”“留才”难度大,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足。政府虽然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但并未对有色金属领域有相应细化的扶持。当地的有色金属企业还是主要以高薪“抢人”“留人”,但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及研发的人才需求。导致企业自主核心技术短缺、创新意愿不足,研发能力难以提升。
(三)有色金属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难题
在冶金行业内,冶炼企业与矿山企业相互持股,以应对原料市场波动是常见现象。河池市内的部分大型企业也通过持股或关联相关企业掌握了一定原料资源。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地大部分的中小有色金属企业依旧缺少稳定可控的原料来源,生产状况受原材料供给波动影响大,生产时间和产量受原料供应影响不可控,企业产能无法完全释放。此外,目前河池市大部分有色金属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以金属锭为主,产业链短,利润空间小。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和设备的大型化、自动化,生产的各项指标不断逼近理论临界值,而矿石加工费不断下降,挤压着冶炼企业的利润。目前,冶炼企业还能靠提高综合回收水平等措施维持一定的利润,但随着回收效率提高遇到天花板效应,综合回收产生的利润也接近极限。因此,有色金属产业急需通过创新技术转型升级,挖掘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四)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面临环保压力
有色金属产业作为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即使达标排放,也会带来一定的环保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因环保意识或开采技术不足,造成有色金属矿山无序开采后,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自然资源与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部分企业提炼工艺落后,环保意识欠缺,将提取矿石后含重金属的废渣、废液随意堆积,没有及时处理,给当地造成严重污染隐患。2012年爆出的龙江河镉污染事件以及近年来的多起污染事件,是“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协调不当的外在表现。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来了遍地冒烟的冶炼企业,有色金属产业影响着当地庞大的就业人口和地方财政的重要收入,多种因素交织之下,使得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受到掣肘。
针对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应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以优化结构、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质增效为目标,努力打造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有色金属产业结构。
(一)精准施策助力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在落实减税降费方面做到走深走实。充分利用好税费优惠政策,更大力度帮助企业减税降费,减轻企业生存压力,增强发展潜力。具体可参考区内外产业扶持政策,考虑对部分阶段性减税政策延长期限,降低增值税税率,拓宽留抵退税条件等,实现“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二是出台相应的研发补助政策,引导有色金属产业开展研发活动。通过对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进行资金后补助,或是在科技项目申报、平台建设、资质评优上进行适当补助,减少企业研发成本,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助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强合作引领有色金属产学研融合发展
由政府部门引导,加强企业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导科研院所、高校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产业中普遍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委托知名高校或院所进行“定向爆破”,开展科技攻坚,从而拔除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形成有力支撑。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尝试将部分中青年骨干送到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去学习,加强有色金属领域科研素质训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持续优化人才建设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在稳定已有人才的基础上筑巢引凤,结合河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实际,以多种形式吸引有色金属专业人才到河池创业发展工作,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努力造就有色金属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河池样板”。
(三)持续加强科技金融助力有色金属产业发展
有色金属行业现状分析指出,2024年,河池市举办了第一季度科技金融会商活动,该活动以“科技金融助力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为题,旨在加大对市内有色金属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向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当地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并探索创新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形成政策性资金、科技项目补助资金、创投基金与银行贷款互补等多种资金融合互补的产业资金保障体系,助力河池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5月,河池市科创金融贷款余额超过78亿元,同比增长12.22%,辖区内9家金融机构拥有“科创贷”特色产品15个,有色金属产业贷款余额超过53亿元,新增贷款接近13亿元。贷款主要投向广西南丹南方金属有限公司、广西誉升锗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南丹县吉朗铟业有限公司、广西华锡矿业有限公司、广西高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有色金属的重点科技型企业,并综合运用贷款、信用证及金融衍生品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以及全方位的资金需求,在破解融资难题方面做到既解“忧”又解“难”。为持续加强科技金融助力河池有色金属产业的成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政金企”会商机制,定期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交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二是加大对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产业资金保障体系,为有色金属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对有色金属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有色金属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五是加强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河池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
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拥有优异而完善的产业基础,但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涨、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转型升级难题和环保压力等诸多问题。通过精准施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合作引领产学研融合发展、持续加强科技金融助力产业发展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河池市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向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保障国家有色金属战略物资供应和地方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传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