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我国铜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发布,铜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作为全球最大的铜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在铜冶炼技术、铜加工材产量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就。2024年,我国精炼铜和铜加工材产量分别达到1364万吨和23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面对全球产业链重塑和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铜行业仍需在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数智化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铜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 ,我国铜产业近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氧气底吹炼铜、“双侧吹”+多强顶吹连续炼铜等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我国开发出全球最大的单台套底吹炉和侧吹炉生产装备,铜冶炼单位能耗较2020年下降约27%,实现了冶炼渣的资源化梯级利用。然而,行业仍面临复杂矿床开采、高性能铜合金材料供给等关键技术瓶颈。为此,《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创新体系,建立铜产业创新中心,支持铜资源开发、生产应用等创新平台建设,并加快绿色低碳智能采选、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当前,我国铜产业绿色发展面临较大压力,部分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低,矿山尾矿、冶炼烟灰和重金属废渣处理难度大。《实施方案》提出支持铜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建设环保绩效A级标杆企业,加强铜冶炼领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并建设绿色矿山、工厂和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国际贸易新形势的关键举措。企业需在“双碳”目标下,加大环保投入,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升余热回收水平,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式,为未来碳配额分配提供数据支持。
铜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数智化是铜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方向。《实施方案》强调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全产业链的深度应用。例如,大冶有色金属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三维可视化矿山全场景开采,人均产量提升约28%。我国铜资源储量多分布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开发条件苛刻,智能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实施方案》提出推动铜产业基础网络、基础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改造升级,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矿山、工厂和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铜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现场作业无人化、过程控制智能化、管理业务信息化和设备运维远程化。
综上所述,2025年我国铜产业在技术创新、绿色发展和数智化升级等方面正加速推进。通过完善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技术攻关,铜产业正迈向高端化;通过绿色化改造和低碳技术推广,铜产业正实现可持续转型;通过数智化升级和智能化应用,铜产业正提升整体竞争力。未来,我国铜产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为制造业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