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信心修复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热度延续,新房和二手房市场均表现出积极的成交态势。同时,各地通过优化政策、盘活存量房产、推进城中村改造等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供需更加平衡。未来,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从市场回稳信号、政策推动供需平衡以及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5年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下逐渐回稳,交易热度延续。4月12日,深圳龙华区恒壹·红山华府项目开盘销售现场人头攒动,90分钟内售罄。购房人表示,得益于深圳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和房贷利率下降等政策利好,购房成本降低,市场信心增强。新房市场交易活跃,二手房成交显著放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0.6%。深圳新建商品住宅网签销售套数同比增长75.1%,二手住宅网签成交套数同比增长55.0%。北京3月份新房网签套数环比增长125.6%,二手房网签套数环比增长61.4%。上海、广州二手房交易也出现上行趋势。
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也持续回暖。成都、南京、杭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地房地产市场展现出稳定需求,成交活跃度提升,新房和二手房成交周期明显缩短。房价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有24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有10个。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二三线城市销售价格环比降幅收窄。土地市场表现活跃,成都3月内连续两次刷新住宅用地楼面价天花板,京沪杭等地频现土地成交总价超50亿元、溢价率超100%的现象。
房地产行业发展分析提到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不同城市及城市内部板块之间分化明显。重点城市及核心区域持续回暖,但三四线城市及远郊和外围去化速度较慢。政策着力点在于改善房地产发展不平衡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存量商品房规模大、消化慢;另一方面,新市民和青年群体的住房需求亟待解决。为此,国家政策明确提出,商品房库存较多的城市,政府可按需定购,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郑州通过市场化收购方式将存量房改造为人才公寓,累计投运37个项目,提供5.6万套住房,服务超过6万名青年人才。到2026年底,计划提升至10万套。
在土地端,供需调节向“缩量提质”方向发展。大部分城市主动调整供给结构,压缩供地规模、聚焦优质地块,推出“小而美”的土地,推动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以杭州为例,今年已出让的40宗商品住宅土地中,90%的单宗土地规划建筑面积不超过9万平方米,更适合开发高品质住宅。全国预供地总建筑面积同比下降47%,用地面积减少38%。三四线城市“主动出清”,部分城市年初暂停宅地供应。
重塑供需均衡,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是重要一环。今年,我国继续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计划在新增100万套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随着货币化安置方式和“以购代建”安置房筹措方式广泛推开,城中村改造将带动更多购房需求释放和商品房存量消化。
从发展空间来看,中国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未完成,房地产市场成长空间巨大。城市化与房地产发展需要形成良性互动。城市发展中,人口聚集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房地产带来巨大空间和机会。以四川成都锦江区的林家坝—白鹭湾市场片区为例,随着产业项目和优质配套资源引入,土地市场活跃,出现高品质热销住宅项目。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需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定钱,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向往,是未来房地产发展应有之义。在北京昌平区沙河镇生命科学园附近,“龙湖·观萃”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不仅设计了共享空间,还采用灵活可变户型,契合二孩家庭居住需求。随着新版《住宅项目规范》施行和各地配套政策落地,住房品质提升进入快车道。项目规范对层高、电梯配置、隔音性能等作出更高要求,为“好房子”建设提供标准支撑。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好房子”建设要统筹增量与存量。在增量建设上,提供户型更好、功能更全、配套更齐、服务更优的高品质住房;在存量优化上,通过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完善住宅功能和配套,补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实现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全面提升。
四、总结
2025年,房地产市场在政策支持和市场信心修复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热度延续,新房和二手房市场均表现出积极的成交态势。各地通过优化政策、盘活存量房产、推进城中村改造等措施,推动房地产市场供需更加平衡。未来,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需要从要素资源科学配置入手,统筹增量与存量,提升住房品质,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