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为全面提升蓄滞洪区的防洪能力与管理水平,相关部门近日正式发布了《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以“分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人安全”为核心目标,聚焦防洪作用突出、启用频繁的国家蓄滞洪区,通过统筹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集中治理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推动蓄滞洪区的高效管理与安全运用。到2027年底,蓄滞洪区的主动调控、灵活调度及安全运用能力将显著提升,治理管理能力也将大幅增强。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水利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蓄滞洪区的建设与管理离不开科学完善的法规规划体系。此次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相关法规的修订与完善,确保蓄滞洪区的规划与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为蓄滞洪区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防洪工程是蓄滞洪区功能发挥的关键。方案强调,到2027年底,新增的33处、累计共72处国家蓄滞洪区将基本完成现行规划确定的工程建设任务。同时,13处蓄滞洪区将稳步推进建设,另外13处将加快前期工作。通过加快防洪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蓄滞洪区的蓄洪、排洪能力,确保在汛期能够高效发挥作用。
安全设施建设是蓄滞洪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案要求,在推进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完善安全设施,包括预警系统、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所等。通过提升安全设施水平,确保在蓄滞洪区启用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蓄滞洪区的管理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支撑,更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方案提出,要健全蓄滞洪区的管理机制,包括日常巡查、维护保养、应急调度等方面。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蓄滞洪区在非汛期也能得到有效管理,为汛期的安全运用奠定基础。
总结
《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完善法规规划、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推进安全设施建设以及健全管理机制,蓄滞洪区的防洪能力与管理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到2027年底,蓄滞洪区的主动调控、灵活调度及安全运用能力将显著改善,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