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煤电作为基础性电源仍需发挥关键支撑作用。4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未来三年我国煤电行业高质量转型提供了明确路线图,标志着传统能源向清洁高效方向迈进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煤电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通过主辅机装备技术革新和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应用,方案提出优化锅炉燃烧效率与汽轮机低负荷运行性能。重点突破深度调峰和快速变负荷控制技术瓶颈,融合5G通信与人工智能算法提升机组智能化水平。这些创新举措将显著改善煤电机组在电网波动场景下的响应能力,实现发电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协同。
针对不同地区电力需求特征制定差异化升级方案:到2027年,在调峰困难区域重点推进快速变负荷机组建设;在调峰容量不足地区同步开展深度调峰和宽负荷高效调节机组改造。通过"新建+改造"双轮驱动策略,预计可形成覆盖全国的弹性供电网络体系,有效应对新能源发电波动带来的电网挑战。
方案明确将符合条件项目纳入"两新一重"建设范畴,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提出燃煤发电项目可通过发行基础设施REITs拓宽融资渠道。这种市场化运作机制不仅畅通了"投资运营退出"循环,更通过专项补贴等配套措施降低改造成本,为煤电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针对现役和新建机组分别设立七项核心评价标准:深度调峰能力需达到60%以下负荷持续运行;变负荷速率提升至每分钟3%额定容量以上;启停时间压缩至4小时内等。这些量化指标的设定,标志着我国煤电发展正式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总结来看,《实施方案》构建了涵盖技术创新、工程建设、政策保障和技术标准的完整升级框架。通过系统性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7年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高效煤电机组集群,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同时,为碳达峰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这一转型实践不仅体现了我国在能源革命中的制度创新优势,更为全球传统能源清洁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