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碳中和目标推动下,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加速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热泵技术能效提升、绿电证书管理规范落地、氢能应用场景扩展等系列举措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结构优化与固废治理领域取得关键进展。其中,氢能作为清洁二次能源,已成为链接工业降碳与交通转型的核心纽带,在政策引导下呈现多路径制氢并举、区域协同示范加速的新态势。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氢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重点热泵产品能效提升20%,高温热泵技术突破将为工业用热脱碳提供新路径。同期,《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实施细则(试行)》明确储能项目需单独计量充放电量,确保绿电核算精准性,为氢能制备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应用创造制度条件。
在地方实践中,北京提出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目标,聚焦先进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计划通过重大项目集群推动氢能装备研发与场景落地;安徽则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湿地修复带动区域碳汇能力提升,为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示范。
氢能产业在政策支持下正从试点走向纵深发展。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扩容至吕梁、濮阳等新兴区域,形成覆盖华北、西北的跨省协作网络。据公开信息显示,哈密市计划2025年前推广1000辆氢燃料车,依托当地丰富的煤化工副产氢资源,推动“灰氢绿用”模式落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的《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清洁低碳氢”的包容性发展思路,承认焦炉煤气制氢等过渡路径的减排价值,打破传统氢能颜色划分框架。这一政策调整为钢铁、化工等高载能行业利用现有资源低成本减碳提供了空间。
各地正依托交通枢纽和产业园区打造氢能应用枢纽。天津通过“无废城市”技术研发中心推广垃圾气力输送系统,实现固废处理与能源回收的闭环;赤峰市联合权威机构建设新能源实证基地,探索风光氢储一体化开发模式。
在交通领域,“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货运示范廊道”规划提出依托大兴区枢纽地位构建零排放物流走廊,计划通过氢能重卡替代传统柴油车降低区域碳排强度。同时,多省推行氢能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为跨省市氢能运输网络建设奠定基础。
当前氢能产业仍面临储运成本高、标准体系待完善等瓶颈。例如,绿氢制备成本较传统化石能源高出30%50%,需通过规模化效应和技术迭代实现平价突破。同时,热泵在建筑采暖领域的渗透率不足12%(2024年数据),需加强既有建筑改造政策支持。
生态环境部强调“十四五”期间将强化固废全过程监管,重点推进磷石膏、尾矿库等历史遗留问题治理,并启动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体系编制,为氢能装备报废回收等环节预留管理接口。
总结展望
从热泵能效提升到氢能走廊布局,中国绿色经济转型正通过政策技术市场的三重驱动进入深化阶段。氢能作为连接能源、交通与工业的枢纽型产业,其规模化应用将带动制氢多元化、储运网络化和终端场景化发展。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同机制,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速低碳路径创新,推动“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