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氢能作为极具潜力的清洁能源,正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焦点。2025年,氢能行业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地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深入探究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意义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氢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正处于深刻调整阶段,绿色转型成为能源发展的新方向。氢能凭借绿色低碳、转换灵活的特点,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选择。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和消费国,对氢能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
2022年3月,国家相关部门印发规划明确了氢能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202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确立了氢能的能源主体地位,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了氢能产业化进程。
在技术发展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进步显著。众多厂商在相关展会中展示了新型电解槽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交通领域,氢能技术与设备加速落地,部分企业展示的新一代高功率密度电堆和长寿命膜电极技术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氢燃料电池重卡续航里程超千公里,实现了技术突破。
从产业发展成果来看,我国在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均取得积极进展。新疆库车、宁夏宁东等地的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贯通了全流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未来,相关部门还将加大政策供给,推动氢能项目科学布局,完善行业管理,促进氢能全链条协调发展。
尽管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其中经济性问题尤为突出,这是氢能大规模替代的关键障碍。要实现绿氢降本,需从制氢、运氢、储氢等环节入手。在制氢环节,可在新能源资源丰富地区规模化灵活高效制氢;运氢环节,对于氢能消费量大的地区,超大容量的管网输氢至关重要;储氢环节,地质储氢具有重要意义,可利用岩穴、废旧坑道等进行储氢。
推动氢能产业持续降本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我国已搭建了一批相关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了全产业链和技术链,并开展了关键技术研发。未来,应持续加大对氢能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制定国家层面的技术路线图,完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海洋氢能在能源革命和海洋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全球氢能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远海风电开发的破局点。通过将海洋风光资源转化为绿氢及氢基燃料,既能解决深远海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又能支撑全球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氢能行业分析指出,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并进入调试阶段,该项目可利用海上新能源离网制氢,并将绿氢转化为氨和甲醇,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我国沿海地区具备发展绿电制绿氢的资源优势,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为氢能产业开辟了新途径。
目前,我国在海上制氢技术方面取得了全链条突破,多个机构和企业在相关技术研发上取得成果,行业规范也在不断完善。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海水制氢有望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未来,应从技术、装备、法规和产业政策等维度推动海洋氢能发展,打造海洋氢基能源网络。
2025年,氢能行业在“制储输用”各环节、降本增效以及海洋氢能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然而,产业发展仍面临经济性等挑战。我国在氢能产业发展中已取得一定成绩,如在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海洋氢能技术的突破。未来,需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力度,聚焦绿氢降本,推动海洋氢能发展,完善行业规范,促进氢能产业在陆海协同发展中不断壮大,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