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制造行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制造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中美德日作为世界主要制造大国,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通过对其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测度与比较分析,能清晰洞察各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也为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浪潮中找准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制造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为全面评估中美德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从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投入数字化特征两个关键维度构建评价体系。
在评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综合考虑产业与要素支撑、数字基础设施与载体保障、数字技术驱动及环境保障等多方面因素。选取 ICT 部门生产能力指数、互联网普及率、ICT 商品出口占比、政府管理效能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熵值法客观赋权,从而得出各国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
在衡量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方面,依据投入产出理论,通过测算相对消耗系数来评价。计算制造业产出中数字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系数,进而得出相对消耗系数,该系数越高,表明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越高。
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相结合,进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综合测评。通过这种方式,全面、准确地衡量各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综合表现。
在数据选取上,中美德日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库等多个权威数据库。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测评主要基于 OECD 数据库公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2021 年版本)。样本年限设定为 2001 - 2018 年,选取 16 个制造行业作为分析样本,数字中间投入部门则根据相关统计分类标准在 OECD 数据库中筛选确定。
从 2001 - 2018 年,中美德日四国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都在稳步提升,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美国起步优势明显,但在 2016 - 2018 年增长放缓;德国与日本在样本后期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中国虽然初期基础薄弱,但发展速度较快,与其他三国的差距逐年缩小。2005 年以前,美德日三国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在 1.300 以上,而中国在 1.200 以下;到 2018 年,中国虽仍低于 1.500,但差距已显著减小 。
在制造业投入数字化水平上,美国和日本呈下降趋势,德国和中国则波动上升。不过,中国制造业总体投入数字化水平相对较低,2018 年为 0.153,仍低于德国 2001 年的 0.155。分行业来看,中国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的投入数字化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优势,但其他行业与三国相比差距较大 。
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水平来看,除日本外,美国、德国、中国都呈上升趋势。美国起步领先,后续增速较慢;日本前期水平高但后期下降;德国稳步提升并超越日本;中国提升明显,与德、日的差距不断缩小,2018 年达到 0.213 。分行业分析,中国大部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波动上升,但幅度不明显,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优势突出,2018 年该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达到 0.912,领先于其他三国 。
中国应深入了解自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以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为参照,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审视比较,找准转型定位,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发展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加快缩小与制造业强国的差距,借助数字赋能提升国际竞争力。
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至关重要。中国应全方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培育壮大数字产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应用数字技术,改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数字经济整体水平,优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条件。推进数字要素市场化配置,确保数字要素供给与制造业数字投入需求精准匹配,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转型的赋能作用。
制造行业现状分析指出,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应利用这一优势制定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发挥计算机、电子及光学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实现重点产业率先突破;借助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投入数字化的相对优势,逐步缩小与制造强国的差距。鼓励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国内制造业数字化整体水平提升。
中国制造业在关键要素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世界制造强国仍有差距。应坚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促进数字要素跨境流动,引进高质量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强化制造业数字要素供给。加强数字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发展。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提升国内数字产业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质量,增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2025 年,全球制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正盛,中美德日在这一进程中各有特点。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与美德日相比仍存在差距,不过也具备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重视转型现状、发展数字经济、优化战略规划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中国制造业有望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加速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缩小与制造强国的差距,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推动制造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