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广东省以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为驱动,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持续领跑全国。数据显示,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24万台,同比增长31.2%,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成为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之一。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行业应用拓展,广东正通过区域协同与技术攻坚,加速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并在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抢占先机。
根据最新发布的产业发展报告,广东省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万台,同比大幅增长31.2%,不仅稳居全国首位,更以超四成的占比成为我国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力量。这一成绩得益于广东数十年来的产业积淀: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单一设备生产到系统集成应用,全省已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完整生态体系。例如,在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领域,深圳、东莞等地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国产化率;而在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业中,广州等地依托成熟的集成应用能力,推动了智能制造向更深层次发展。
广东省内各城市聚焦差异化定位,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深圳市以3C电子制造为突破口,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本体与核心零部件技术,并在人形机器人研发及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持续发力;
广州市依托汽车产业基础,加速推动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同时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和电商物流场景下的智能装备需求;
佛山市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与“机器人谷”,将工业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入家电、陶瓷、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生产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东莞市聚焦核心零部件企业培育及系统集成商孵化,强化电子信息制造与电气机械领域的机器人应用能力;
珠海市则瞄准传感器和关键元器件研发,为全省智能装备产业链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这一区域协同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降低了成本,并加速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广东同样走在行业前沿。以优必选等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团队,在运动控制、AI芯片设计及语音交互系统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推动产品逐步走向商业化应用。此外,广东省企业在激光雷达、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持续增强,为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注入新动能。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国产机器人的竞争力,也为未来在医疗健康、家庭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总结
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广东省通过规模化生产、区域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坚,在核心零部件研发与行业应用深度布局上实现了双重突破。从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到新兴技术的前沿探索,广东正以全产业链优势推动全国机器人产业迈向更高水平。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低空经济等新场景的拓展,广东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智能装备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我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