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东莞工业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29万台(套),同比增长21.7%,占全国4.11%、全省9.27%。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东莞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产业链完善为基础、应用场景为抓手的产业崛起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作为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重镇,东莞通过“机器换人”等政策引导和产业链延链补链举措,形成了覆盖本体制造、零部件生产、系统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目前全市拥有工业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其中规上企业147家,年营业收入达316亿元,并集聚了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及省专精特新企业13家。部分龙头企业通过聚焦工业机器人核心领域,在细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例如某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30%,展现了东莞在产业链深度布局上的能力。
东莞企业以硬核研发推动技术自主化,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超12%,重点攻克精密加工、智能控制等关键领域。在五轴工具磨床精度、仿生触觉感知等技术上取得突破,部分产品订单量同比暴涨十倍。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通过本地制造业场景的持续验证,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例如某企业研发的电子皮肤技术使机器人触觉识别能力达到人手水平,在工业检测、柔性装配等领域广泛应用。
为突破人才短缺、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等瓶颈,东莞构建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设立专项产业基金、规划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园和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同时以“机器人+”行动为抓手,围绕“8+8+4”产业体系发布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推动技术产品场景的闭环发展。工信部门表示,未来将依托东莞制造业基础,进一步扩大工业机器人在产业升级中的应用规模,形成产用互促的良性循环。
总结来看,东莞通过技术创新、链条完善与场景赋能三重驱动,已构建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市场需求扩容,其产业规模有望加速扩张,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强支撑。这一路径不仅印证了区域产业升级的成功模式,更为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贡献了“东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