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核心数据提示:2024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超2000亿元,预计到2026年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市场将突破百亿元。
2025年不仅是“低空新基建”全面落地的关键节点,更是无人机技术商业化加速的转折点。从千亿级市场规模到万亿级产业链延伸,无人机正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渗透重塑交通、物流、应急等领域的生产力结构。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技术壁垒逐步突破,这一产业有望成为继新能源之后中国引领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名片,并在2035年前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完整生态闭环。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低空通信基建、eVTOL商业化试点以及无人机多场景应用落地带来的结构性机遇。
随着全球空域资源开发加速和技术创新突破,低空经济正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增长极。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无人机产业在物流、交通、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并与新能源、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2025年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即将在深圳召开,预计将吸引万余名行业专家及企业代表参与,围绕低空数字交通、eVTOL商业化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进一步释放这一万亿级市场的投资潜力。
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密集落地。截至2024年底,全国30个省份已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规划,多地明确通信导航体系、起降点和基站的建设目标。例如,深圳计划到2026年建成1200个以上无人机起降点,并新增超8000个5GA基站,构建覆盖全市的智能低空网络。
数据支撑:中国已建成覆盖300多个城市的低空通信导航体系,北斗与AI算法结合实现航空器实时监控;深圳通过城市级低空系统将空域使用效率提升60%。新基建不仅释放了空域资源价值,更催生出低空物联网、数字化运营等新商业模式,为无人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作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核心载体,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正以“飞行汽车”形态辐射物流、旅游、应急救援等多个场景。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近10亿元,2024年已增至20亿元,并有望在2026年突破百亿元。
典型案例:
2024年深圳开通全球首条跨海eVTOL航线(蛇口至珠海),采用2吨级纯电机型“盛世龙”,航程达250公里;
盐田大梅沙试飞的旅游观光航线,实现5分钟跨海飞行。
工信部规划提出,到2035年将建成安全性、先进性兼具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推动eVTOL与无人机供应链深度融合。产业成熟周期因技术共享(如新能源车电池、AI算法)大幅缩短,预计至2050年全球市场规模或达9万亿美元。
当前低空经济中,无人机贡献率超85%,通用航空占比15%。其应用场景已从早期的测绘扩展到电力巡检(替代70%高危作业)、物流运输(顺丰、京东等企业常态化运营)、农业植保等领域。技术层面,AI避障、氢燃料电池续航、集群控制等突破推动无人机向“重型化+长航时+智能化”升级。
行业数据:
2024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
电力巡检领域年增速达45%,物流无人机在部分地区实现常态化运营;
海陆空无人系统(无人机、无人船、机器人)协同作业,形成智能化供应链体系。
总结:低空经济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