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上海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上海已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和活力。然而,尽管市场化的科技创新已初具规模,但如何进一步激发草根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万紫千红的科创生态形成,仍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过去一年,上海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的成果转化总额达到了365.93亿元,较往年实现了大幅增长。其中,部分高校的成果转让金额从700万元跃升至4.76亿元,增长幅度高达近700倍。这些成就是通过上海试点科研成果转让、实施“三权”下放政策实现的。根据2020年国家9个部委出台的文件,科研人员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上海在政策层面进行了多项改革。例如,高校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让可以获得70%的收益,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2023年,上海更进一步提出全部赋权政策,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高度契合。这些政策不仅支持了创新药的研发和销售,也为草根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部分单位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仍缺乏积极性。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考核评价机制的导向问题。现行的考核体系过分依赖论文发表等传统指标,忽视了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例如,高校申请科技进步奖时更关注报奖数量,而对成果转让的关注度不足。
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建议优化专利和税收政策。目前,现行的专利和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对高校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收入减税50%,并将其延伸至医疗科研人员。此外,专有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也应享有与专利相同的政策激励。
为了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量,需要改革现有的科研评价机制。建议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纳入学校及学科的评价体系中。同时,放宽科研人员的考核标准,鼓励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建设,并构建以产业支撑为核心导向的新评价体系。
总结:上海科技创新的未来展望
总体来看,上海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和评价机制。通过完善考核体系、优化税收政策以及加强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根。期待在未来,上海能够形成更加繁荣的科创生态,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