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中,上海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崭露头角。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开放的合作生态,上海不仅在国内生物医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更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令人瞩目。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7个1类创新药和1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分别占全国的17.5%和32.6%。此外,海外授权许可交易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项目达15项,交易额达到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位居全国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上海对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的坚定支持。近年来,上海涌现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例如,我国首个在美获批上市的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首个基因替代疗法药物“信玖凝”,以及全球首个2米PET–CT等,均诞生于上海。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全球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上海在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方面不遗余力。目前,上海已集聚了1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公共专业服务平台超过100个。预计到2025年,上海将培育不少于20家高质量孵化器,打造23个千亿级产值规模的“科创核爆点”,初步建成全球科技创新企业首选落户城市。
在研发外包服务领域,上海的表现同样亮眼。去年9月,一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央企CRO上市第一股”。此外,上海还通过高质量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共享实验设备、驻场科学家等支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上海始终以开放促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截至2025年2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达到597家。去年3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计划》出台,支持生物医药领域外资研发中心享受进口研发用物品通关便利,优化入境和后续监管程序。
在“引进来”的同时,上海生物医药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2023年10月,一款由上海企业研发的创新生物药在美国获批上市,填补了美国鼻咽癌的治疗空白。随后,另一款上海原创新药在美国开出首张处方,成为首个在海外开出处方的上海创新药。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实力,也为全球患者带来了福音。
为加快创新药械进入医院使用,上海率先推出了“新优药械”目录政策。进入目录的创新药械能快速入院,尽早到达患者手中。去年7月,上海进一步明确“新优药械”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以“应配尽配”原则入院配备使用。今年一季度,上海发布第五批“新优药械”目录,以简易程序纳入5个创新药械产品,并助力企业打开本地市场。
此外,上海还通过组建总规模225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对生物医药全产业补链、固链和强链。今年3月,目标总规模100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成立,旨在提升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4月初,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完成首个直投项目决策,该基金瞄准处于概念验证和中试阶段的早期优质项目,引导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总结
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强大的源头创新能力、完善的创新生态、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未来,上海将继续厚植生物医药创新土壤,推动更多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全球生命科学领域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和“上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