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持续攀升,2024年表观消费量达39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7%。当前国内天然气管道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干线管网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随着川气东送二线工程首个投产段顺利进气,西南地区天然气资源外输能力得到质的飞跃,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天然气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今日(2025年8月25日),连接四川安岳气田至重庆铜梁压气站的天然气管道实现投产。该段管道全长56.15公里,每年可新增输送近30亿立方米天然气,标志着国家"十四五"能源重点工程——川气东送二线项目全面加速建设。这条总长4269公里的战略通道横跨8省市,建成后年输气能力将达200亿立方米,成为连接西南产气区与中东部消费市场的核心动脉。
四川盆地作为国内天然气主力产区,探明地质储量近3万亿立方米,现有管道网络已实现川渝鄂段与中贵线等骨干管网的互联互通。此次新增通道使安岳气田高石梯区块资源可通过铜梁压气站接入全国管网体系,直接提升重庆及沿线地区天然气资源利用率约12%,为川渝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该工程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和高压大口径管线技术,在5.6MPa运行压力下实现安全高效输气。铜梁压气站配备新型电驱压缩机组,较传统设备节能18%,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双向输气设计和自动化调控平台,管道系统具备灵活调配能力,可动态响应中东部地区冬季保供需求。
项目东段规划与鄂豫赣皖浙闽五省管网衔接,建成后将形成"西气东送、南北互济"的天然气供应网络。据测算,全线贯通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万吨,推动沿线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比提升至25%以上。这种基础设施升级不仅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带动装备制造、工程服务等相关产业链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率已达87%,但储气调峰能力仍需加强。川气东送二线项目通过建设区域性LNG储备中心和地下储气库配套工程,将提升区域调峰能力至峰值日供气量的15%。随着分布式能源、掺氢输送等技术应用,天然气系统正向综合智慧能源网络转型。
预计到203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占比将突破14%,川渝地区作为资源富集区将持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此次投产工程不仅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洁动能,更通过技术创新探索出传统能源升级的新路径。未来随着管网数字化、终端利用效率提升等措施落地,天然气产业将在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川气东送二线项目的稳步推进,展现了我国在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技术积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技术应用和强化区域协同,该项目不仅有效缓解了中东部地区资源供需矛盾,更推动全产业链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随着后续工程的全面投产,其带来的能源结构改善效益将持续释放,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