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高原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下,青海省海东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冷凉蔬菜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冷凉蔬菜总种植面积达2.1万亩,其中供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占比超68%,重点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模式带动农户增收,形成年产值突破3.2亿元的产业集群。这一成果标志着海东市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方面取得阶段性胜利。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蔬菜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依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的优势,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率先布局冷凉蔬菜产业。2024年全县种植供港(出口)冷凉蔬菜2150亩,单季产值达150万元,其中首批6000公斤鲜椒直供粤港澳大湾区的案例引发行业关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当地重点企业在种植端实现全程标准化管控:从选种、水肥管理到采摘分拣,均按照出口标准执行,确保产品符合港澳市场对品质与安全的要求。
在产业纵深发展层面,海东市通过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双轮驱动。目前全市培育冷凉蔬菜品种达200余个,涵盖豆苗、鲜食蚕豆、大红椒等特色品类。其中互助土族自治县凭借紫甘蓝、红西芹等差异化产品占据高端市场,乐都区则以"黄河彩篮""河湟彩园"两大区域品牌为载体,推动农产品溢价能力提升。截至2025年6月,全市已建成海关备案出口基地29家、供粤港澳蔬菜基地3.8万亩,并取得114个绿色食品认证和20个有机产品认证。
重点企业在技术环节持续突破瓶颈。例如在采摘环节,通过智能化分拣设备与人工精选结合,确保每批次蔬菜达到"个头大、色泽青亮"的出口标准。同时建立数字化溯源系统,实现种植数据、物流信息与检测报告云端共享,2024年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7%。这种产供销一体化模式不仅保障了粤港澳市场供应稳定性,更推动海东冷凉蔬菜在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占有率增长15个百分点。
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本注入,海东市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数据显示,冷凉蔬菜产业直接吸纳劳动力超8000人次,户均增收达1.2万元。同时依托8件地理标志产品和绿色认证体系,农产品"含绿量""含金量"双提升:单个标准集装箱的高原辣椒在港澳市场较同类产品溢价35%,紫甘蓝出口均价突破每公斤6美元。
海东市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路径验证了高原特色农业的广阔前景。2025年重点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与品牌运营,将2.1万亩种植规模转化为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样本。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和RCEP政策红利释放,海东冷凉蔬菜有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更大份额,持续擦亮高原生态农产品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