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场景。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接入鸿沟”“使用鸿沟”和“能力鸿沟”的叠加效应持续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数据显示,至2024年底仍有近26亿人未接触互联网,而最不发达国家仅35%人口能访问数字服务。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既为弥合差距创造了新机遇,也因算力资源分配失衡、规则碎片化等挑战催生了更复杂的“智能鸿沟”。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在2025年的技术演进路径与政策环境演变,分析其对全球包容性发展的深远影响。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接入不平等持续扩大:高收入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达93%,而最不发达国家仅为35%(2024年数据),内陆发展中国家覆盖率不足40%。若此趋势延续,南北数字经济体差距将进一步固化。
使用鸿沟衍生新矛盾: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地区普遍存在“接入但未有效使用”的困境。例如,部分区域因缺乏技能培训、适配性应用开发滞后,导致老年人、残障群体等弱势人群难以融入智能社会。
能力鸿沟向高端延伸:人工智能时代对数据处理、算法理解能力的要求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在模型训练数据获取、算力资源储备等方面处于劣势,核心专利集中于头部企业,形成技术代际差异。
全球治理框架加速成型:截至2025年,已有118个国家启动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但仅30%的发展中国家(不含最不发达国家)完成系统性政策部署。联合国、经合组织等机构正通过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协调、算力资源共享倡议等举措降低参与门槛。
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智能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基建项目中,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占比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025年预计的40%,如非洲通信骨干网已覆盖7亿用户终端,显著改善区域网络连通性。
包容性发展写入政策内核:多国将“人工智能伦理准则”与“数字素养教育普及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指标。例如,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借助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为偏远地区提供多语言技能培训服务。
算力适配性取得关键进展:轻量化大模型使资源受限区域也能部署医疗影像分析、农业指导等AI系统。例如,某开源框架通过算法优化将大模型运行所需算力降低70%,在电力不稳定地区实现稳定服务。
知识共享模式加速扩散:全球已有超5万个开源人工智能项目入驻Hugging Face等平台(2025年数据),发展中国家开发者可免费调用预训练模型,大幅缩短应用开发周期。教育领域中,智能翻译系统正消除语言障碍,使欠发达地区学生获得优质在线课程资源。
普惠服务场景持续下沉: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覆盖率提升至68%(2025年发展中国家平均数据),通过远程诊断辅助、药品需求预测等功能缓解基层资源短缺问题;金融领域则利用AI风控模型为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信贷支持,覆盖率达31%。
企业责任边界明确化:头部科技公司主动开放算力接口和数据集,2025年已有47%的跨国AI项目采用“开源+本地化部署”模式,兼顾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适配需求。
能力建设体系立体化:国际组织联合开展“数字人才千校计划”,预计到2026年将为发展中国家培养超200万名基础技术运维人员;南南合作框架下的AI实验室数量较2023年增长180%。
治理规则兼容性提升: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跨境数据流动白皮书》在2025年达成共识,通过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协调隐私保护标准差异,降低中小国家合规成本约40%。
截至2025年,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核心变量。其发展路径既受算力分配、数据主权等结构性矛盾制约,也因开源生态、轻量化创新等突破获得新的普惠动能。政策制定者需在推动技术创新与保障公平获取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共建与数字素养培育,另一方面构建包容性更强的全球治理规则体系。唯有通过多方协同机制弥合智能鸿沟,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技术基石,而非加剧不平等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