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柚子行业在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正经历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产业转型的关键阶段。作为我国柚子产业的典型代表,福建平和县的琯溪蜜柚通过标准化种植体系的构建与升级,不仅实现了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双提升,更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展现出强劲活力,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标杆案例。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柚子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琯溪蜜柚拥有500多年栽培历史,曾以贡品身份闻名遐迩。但在标准化种植推广前,该品种面临裂瓣问题突出、产量不稳定、市场销路受限等发展困境。1998年,当地通过建立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制定并实施《琯溪蜜柚综合标准》,将标准化理念贯穿种植全流程。数据显示,标准化实施后,琯溪蜜柚总产量增长 27.7%,示范区农户人均年增收超 249 元,有效解决了裂瓣、粒化等质量痛点,推动产业从传统粗放模式向现代化、商品化经营转型。
随着消费升级与出口贸易扩大,原有标准逐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2004年10月15日,修订后的《琯溪蜜柚标准综合体》正式实施。新标准包含《琯溪蜜柚品种》《琯溪蜜柚苗木培育技术规范》等4项内容,在多个维度实现突破:剔除不切合实际的技术指标,新增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原则,明确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规范药剂使用安全要求;增设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 章节,强化种植过程的科学管控;特别增加植物检疫内容,确保出口蜜柚各项指标符合国际市场准入标准。
标准化战略的持续推进,让琯溪蜜柚实现从区域特产到国际品牌的跨越。目前,平和县琯溪蜜柚年产量达46万吨,产值8亿元人民币,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及出口量均居全国柚类产品首位。其优质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出口价格更是达到每公斤5.8元,为国内市场价格的3倍,与泰国柚、广西沙田柚并称为 “世界三大名柚”,成为我国柚子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亮丽名片。
从标准化种植体系的初步建立到标准体系的迭代升级,琯溪蜜柚产业的发展轨迹印证了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对农业产业的赋能效应。通过标准化手段破解发展瓶颈、对接市场需求,不仅实现了单一品种的品质跃升与经济价值提升,更为我国柚子行业乃至农业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模式。未来,随着产业政策的持续优化与标准化体系的深化完善,以琯溪蜜柚为代表的柚子产业,有望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释放更大潜力,推动我国农业品牌化发展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