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柑橘产业在我国水果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水果之首。2023年,柑橘产量达到6433.8万吨,占全国水果比例达到19.65%,较苹果占比(15.15%)高出4.5个百分点。柑橘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一村一品”模式的推广,柑橘类“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柑橘类“一村一品”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条不完备、科技支撑薄弱以及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柑橘类“一村一品”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柑橘类“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区域分布情况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柑橘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我国已有186个村镇以柑橘类作物为主导产业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其中示范村108个,示范镇78个。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覆盖15个省区,涉及67个地级市、141个县(区)。四川省以35个示范村镇位居榜首,占全国总量的18.82%,覆盖14个地级市的26个县(区)。重庆市以28个示范村镇位列第二,占比15.05%,涵盖15个县(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区并列第三,各获批18个示范村镇,均占9.68%。从地级市层面来看,江西赣州市是全国认定最多的地级市,共有7个村镇获得认定。从县级层面来看,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四川资阳市安岳县是全国认定最多的县(区),均有4个村镇获得认定。全国已有12个省(市、区)实现了柑橘类示范村与示范镇的双重布局,显示出柑橘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深度渗透。
(二)品种类别分布
柑橘类“一村一品”包括宽皮柑橘、金柑、橙、柠檬、柚共五大类别。其中,宽皮柑橘占据了主导地位,数量达到88个,占总数的47.31%;紧随其后的是柚类,占比为25.27%;橙类位列第三,占总数的20.97%;柠檬类占比较少,为4.84%;金柑类最少,仅占1.61%。从产业聚集分布的角度来看,宽皮柑橘类“一村一品”主要集中在四川、广西、广东、湖北、湖南、重庆等区域;柚类“一村一品”则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四川、重庆等区域;橙类“一村一品”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和江西等区域。
(三)年度获批认定情况
自农业农村部启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工作以来的12年间,柑橘类“一村一品”的发展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年平均认定数量在15个左右。其中2019年认定数量共有31个,达到峰值;认定数量最少的年份是2016年,仅有8个获得认定。12年间,宽皮柑橘类和柚类每年均有“一村一品”认定;橙类除2018年没获得认定外,其余年份均有获批;柠檬类在2016—2017年和2020—2022年没有获得认定,其余年份均有获批;金柑类仅有2014年、2019年和2021年获批。
(一)品牌认证体系的交叉关联特征
对柑橘类186个“一村一品”产品与五大国家级认证体系(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进行关联分析,从认证交叉密度来看,23个产品同时具备“一村一品”与地理标志认证,12个产品同步入选“一村一品”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3个产品兼具“一村一品”与名特优新认证,22个产品实现“一村一品”与区域公用品牌双重认证,5个产品同时覆盖“一村一品”与乡村特色产品目录。从品类集中度来看,宽皮柑橘与柚类构成核心优势品类,在五大认证体系中占比分别达43.2%与41.7%,柚类在名特优新认证中表现尤为突出,占比35.8%,反映其风味独特性与消费市场偏好。从地域集聚度来看,长江流域(重庆、四川、江西)与岭南地区(广东、广西)形成双核心集聚带,共有67.3%的交叉认证产品。从政策叠加效应来看,22.6%的“一村一品”产品获得2项及以上认证,其中德庆贡柑、奉节脐橙、南丰蜜桔、荔浦砂糖桔、琯溪蜜柚、广丰马家柚、复兴苹果柚等“一村一品”品牌关联度最高,获得4项认证。这些关联度高的产品往往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精湛的种植技艺,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地理标志与区域品牌协同赋能
地理标志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保护文化传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增强消费者信任,可为“一村一品”品牌注入差异化竞争力。区域公用品牌以市场价值转化为导向,通过整合产业资源,提升“一村一品”市场辨识度与议价能力。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两者协同赋能可促进“一村一品”良性发展。例如,重庆奉节脐橙依托三峡河谷特殊气候和生态资源,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加持,推进产品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品牌化营销、市场化运营,实现品牌溢价。江西赣南脐橙通过“区域品牌+龙头企业”双轮驱动,建立全程质量追溯系统,出口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广西融安金桔创新“公用品牌+电商直播”营销体系,2023年融安金桔通过电商企业销售超21亿元,带动全县10多万人参与产业发展,农民人均单项收入超1.5万元。
(三)特色优势区与产业集群联动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证通过政策聚焦与产业资源整合,推动全产业链升级,驱动“一村一品”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例如,四川安岳县是全国唯一的柠檬生产基地县,是“中国柠檬之乡”,入选“一村一品”的安岳柠檬,依托安岳柠檬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建成全国最大柠檬生产基地;引入超临界CO2萃取技术、FD冻干技术等先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发展柠檬精油、果胶、柠檬多酚等高附加值产品,已建柠檬精深加工集群基地,现有柠檬精深加工企业30家,研发生产200余种产品。福建琯溪蜜柚依托优势区打造“生产-加工-物流”一体化集群,衍生出柚皮苷提取等生物科技产业链。
(一)资源挖掘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国一些主要的柑橘产区对“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工作推进缓慢,导致本地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例如,广西作为我国最大的柑橘生产省区,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1.06%和29.45%,在规模上具有明显优势。然而,目前广西获批的柑橘类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仅有18个,占全国总数的9.67%,排名全国第四,比排名第一的四川省少了17个;获批的“一村一品”示范村仅分布在7个地级市的14个县(区),仍有7个地级市没有柑橘类“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此外,一些重点产区在发展柑橘类“一村一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盲目选择相同或相似的柑橘品种进行种植,导致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特色,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
(二)分散经营仍占主导,产业化水平不高
柑橘主要生长在南方地区,由于南方山地、丘陵面积占比较大,很多地方因地块分散,难以集中连片经营,土地资源约束限制了柑橘类全国“一村一品”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由于小农经营模式,果农往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导致果园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措施推广不足,生产效率难以提升。此外,柑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柑橘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有的地方虽然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但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与农民结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导致大市场和小生产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三)产业链条不完整,产品附加值开发不足
当前我国柑橘类“一村一品”产品主要以鲜果销售为主,产业链向后延伸不够。首先,采后处理环节存在不足,大部分柑橘以散装统果销售,真正达到采后商品化处理标准的不足10%,导致采后增值较低。其次,物流和冷链系统不完善,由于产地预冷、冷藏运输、冷链仓储设施不足,导致柑橘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的损耗较大。三是加工环节相对薄弱,全球柑橘加工占整个产业的平均比例在30%左右,而我国目前不足5%,加工产品如橙汁、果酱、蜜饯等比例较低,未能充分利用柑橘的多种用途。例如,广西作为全国柑橘产量第一的省区,其柑橘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10%左右,加工总产值与产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5%。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未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原料供应不稳,质量参差不齐,企业加工成本高、效益低。
(四)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影响力有限
品牌建设是村镇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部分柑橘产区缺乏品牌意识,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或企业品牌。在全国19个柑橘生产省域中,目前仍有安徽、江苏、西藏、甘肃4个省(区)没有获批柑橘类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且在全国186个柑橘类“一村一品”产品中仍约有87%未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有93%左右未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品,有96%未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此外,品牌营销手段单一,仍以线下活动为主,缺乏多样化的网络营销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也不利于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科技支撑亟待加强
柑橘产业属于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种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环节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剧,使得我国柑橘生产从业农民的老龄化、妇女化趋势严重。据调查,我国从事柑橘种植的劳动力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比例高达75.9%,女性占比为61.5%。大部分年长的果农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综合素质较低,在柑橘种植过程中主要依赖传统经验,管理较为粗放,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现象屡见不鲜,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应用范围有限。此外,山地果园机械化作业难度大,劳动力依赖度高,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柑橘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一)加大资源挖掘力度,强化主导产业发展基础
乡村产业发展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因此柑橘主产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工作。要基于当地资源禀赋、人文传统和物种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指导各村镇积极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柑橘类“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明确差异化发展方向,避免和减少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和同质化发展,不断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路径。通过规划引导柑橘产业的区域布局,集中投入生产要素,鼓励开展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遴选和认定工作。采取树立典型、示范带动等方法,调动和发挥村镇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再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二)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针对柑橘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受土地资源约束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开展土地流转与整合,鼓励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扩大种植规模,整村推进,实现柑橘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落施柑橘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各环节的标准,规范生产流程,确保产品质量;不断推进标准化果园建设,逐步打造一批适度规模的柑橘类优势产业带。此外,充分发挥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农户参与规模化经营,通过探索农企合股、订单农业等模式,构建多元化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三)优化、升级柑橘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
按照国际经验,整个柑橘产业链条中仅有30%的产值是来自前端,剩余70%的产值则是从后端实现。因此,应加强柑橘产业链向后延伸,可为产业增值腾出巨大空间。柑橘“一村一品”主产区要突出全产业链发展,做好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有机衔接,针对后端薄弱环节,做好从重生产向重加工、重营销转变,实现链条化、一体化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柑橘主产村镇建立柑橘加工厂,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生产高附加值柑橘产品。二是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保障产品质量。三是积极培育果旅融合新产品和休闲新业态,将柑橘产业与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进行紧密结合融合发展,开发柑橘观光体验园、柑橘主题馆、柑橘小镇和美食文化馆等。
(四)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柑橘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针对品牌影响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系统推进。首先,做好品牌定位,结合当地柑橘的品质、口感、产地文化等,确定品牌核心理念、特色和市场定位,以便能够更好地开拓市场。可根据消费需求精准定位市场,如针对高端市场,可通过地理标志认证、限量供应提升价值;针对大众市场,主推商超标准化分级产品,压缩流通成本;针对加工市场,开发NFC果汁、果干等高附加值产品,与茶饮品牌合作拓宽销路。第二,加强品牌认证,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柑橘生产经营主体申报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等品牌农产品,推进柑橘产品商标注册等品牌保护,可以和邻近产区、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品牌联盟,着力打造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共享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第三,创新营销模式。在传统线下活动如采摘体验基础上,强化线上布局: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挑战赛等吸引年轻群体;建立社群私域流量,可利用新媒体开展会员定制服务,推送果园实况、促销信息,增强用户粘性;建立电商新零售体系,可借鉴“褚橙”营销模式,构建“区域公用品牌旗舰店+直播基地+社区团购”立体销售网络。第四,构建品牌保护体系。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准入机制,对授权企业实施动态监管;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地信息可追溯,防止假冒伪劣。
(五)重视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强化产业科技赋能
面对柑橘种植从业人员老龄化、妇女化及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经验依赖重、先进技术应用有限等挑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首先,示范村镇应加大对柑橘种植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力度,特别是针对年龄较大和女性从业者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种植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还应涵盖果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的其他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