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作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夏季时令水果,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业发展态势向好。在品种选育方面,黑龙江省凭借悠久的薄皮甜瓜栽培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深入了解其育种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推动甜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甜瓜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黑龙江省的薄皮甜瓜品种选育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此后陆续培育出 “龙甜一号”“齐甜一号” 等十余个优良品种,并在全国广泛推广,为瓜农带来了超亿元的经济收益。不过,这些品种大多属于常规品种,是对农家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多代系选的成果,普遍存在抗逆性欠佳、含糖量不高、不耐运输以及商品性较差等问题。以曾经广受欢迎的 “齐甜一号” 为例,尽管它先后通过了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审定,甚至被认定为国家级品种,但随着新品种的不断涌现,其栽培面积逐渐减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育种单位纷纷投身杂交新品种选育工作。黑龙江省审定通过的 “齐甜脆”“齐香蜜” 等杂交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既增加了瓜农收入,也为育种单位创造了经济效益。齐齐哈尔蔬菜研究所自 1982 年成立薄皮甜瓜育种研究室,在历经多年的地方品种提纯复壮和系统选育后,于 1995 年开启杂交品种选育工作。2001 年承担的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薄皮甜瓜杂交新品种选育项目中,筛选出的杂交新组合 97 -8 在全省 5 个试验点的生产试验和示范中,相比对照品种 “齐甜一号” 增产 21.2%,且早熟 5 - 7 天,含糖量更高,香味浓郁,果实成熟时呈黄白色,商品性极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与此同时,保护地栽培薄皮甜瓜面积不断扩大,专用型品种的需求日益凸显。2002 年,为选育适合保护地栽培的品种,科研人员配制了十多个早熟、耐低温弱光、易坐果且果实膨大快的杂交组合。在与主栽品种 “富玉甜瓜”“红城五号” 的对比试验中,杂交组合 2000 - 1 号、2000 - 2 号、99 - 10 号脱颖而出,被认定为保护地栽培薄皮甜瓜的极早熟品种。这些品种比对照早熟 5 - 7 天,结果集中,前期产量提高约 12%,口感甜香,成熟果实黄白色,含糖量高于对照品种,其中 99 - 10 号含糖量最高可达 14.6 度,抗病能力也较为突出。
当前,保护地栽培薄皮甜瓜面临品种单一、中晚熟品种不配套的问题,导致上市时间集中。再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部分地区出现商品甜瓜供过于求的现象,价格大幅下跌。由于薄皮甜瓜本身不耐储运,即便产量增加,农民的实际收益也难以提高。此外,随着甜瓜种植区域化发展,产区相对集中,土地资源有限,连续连作现象普遍,使得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尽管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病品种,但总体而言,抗病育种的发展速度仍滞后于生产需求,许多病虫害仍需依赖药剂防治,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影响了甜瓜的品质,像瓜类枯萎病、疫霉病已成为老瓜区生产的主要障碍。
鉴于我国薄皮甜瓜科研起步晚、经费有限等现状,未来抗病育种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利用远源杂交和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将野生薄皮甜瓜品种中蕴含的抗性基因导入栽培品种,培育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另一方面,广泛收集抗病种质资源,深入研究其特性,通过人工接种等方法创新抗源,培育具有水平抗性和多抗性的杂交品种。
春季保护地栽培因缺乏专用品种和配套技术,受低温寡照影响,常出现坐果难、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选育耐低温弱光、易坐果、果实膨大快、抗病优质的中晚熟配套薄皮甜瓜品种,对提升黑龙江省甜瓜保护地生产水平至关重要。
目前生产上的甜瓜品种多为雄花两性花同株,杂交授粉时需去除雌花中的花药,既耗时又难以保证种子纯度。通过激素处理和杂交后代分离选择等方法,选育单性花植株,经多代自交获得稳定的单性花株系作为杂交亲本,可有效提高杂交制种效率和纯度。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薄皮甜瓜育种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通过聚焦抗病育种创新、选育保护地专用品种以及加强单性花亲本培育等策略,有望培育出更多抗病、早熟、优质、适合不同栽培方式的杂交新品种,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甜瓜的需求,推动甜瓜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瓜农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