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养殖行业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化转型。2025年,数字化养殖场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和优化用工机制,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对山东省某数字化养殖场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了其用工机制,并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劳动力结构的转型问题。研究发现,数字化养殖场通过“技术-市场-家庭”用工逻辑,有效破解了用工困境,形成了“多腿并行”“新旧共存”“人机结合”的生产力优化组合,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近年来,养殖行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养殖场的生产模式和用工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智能设备的引入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劳动力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高学历、高素质的劳动者逐渐成为养殖行业的新主力。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技术与劳动力的不匹配、传统与现代生产方式的融合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数字化养殖场的用工机制,对于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升级:机器养猪的实践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养殖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数字化养殖场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实现了部分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智能环境控制器能够实时监测和调控猪舍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速等,确保猪只的舒适生长。精准饲喂器则可以根据猪只的个体差异,精准调控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这些设备的应用不仅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市场趋势:灵活聘用大学生和实习生
随着养殖行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数字化养殖场开始灵活聘用大学生和实习生。通过提供高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机会,养殖场吸引了大量高学历人才。同时,实习生的引入不仅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还降低了招聘和培训成本。这种灵活用工模式有效提升了养殖场的劳动力素质,为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家庭用工:夫妻工的优势
养殖行业发展方向分析显示数字化养殖场保留了传统农业的家庭用工模式,偏好雇佣夫妻工。夫妻工以家庭为单位在场内稳定生产和生活,形成了“生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劳动共同体”。这种用工模式不仅保障了劳动力的稳定性,还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技术-市场-家庭”的用工逻辑
数字化养殖场的用工机制融合了技术、市场和家庭三大要素,形成了“多腿并行”“新旧共存”“人机结合”的优化组合。技术方面,通过引入智能设备,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市场方面,顺应劳动力市场趋势,灵活聘用大学生和实习生;家庭方面,保留传统家庭用工模式,偏好雇佣夫妻工。这种用工逻辑不仅保障了生产的稳定运行,还实现了劳动力结构的优化。
(二)面临的挑战
尽管数字化养殖场的用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工困境,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与劳动力的磨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劳动者操作能力不足,导致设备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其次,高素质人才与传统劳动者之间的知识背景和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影响了生产协作的效率。最后,人与机器的不匹配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劳动者对机器设备的接受度较低,影响了设备的推广和使用。
数字化养殖场的用工机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首先,技术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工具,更是劳动力结构转型的重要推手。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替代了体力劳动,还指导了生产决策,形成了对脑力劳动的替代。其次,市场要素对劳动力结构的转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型劳动者成为农业产业的“新兴阶级”,但劳动力市场的高学历人才供应仍不能满足需求。最后,家庭劳动力仍然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升级改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
四、总结
数字化养殖场通过“技术-市场-家庭”用工逻辑,有效缓解了用工困境,形成了“多腿并行”“新旧共存”“人机结合”的生产力优化组合。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与劳动力的不匹配、传统与现代生产方式的融合等问题。因此,在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时,应重点关注技术的社会适应性与自然协调性、劳动力市场中新型劳动者的供给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技术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衔接性与融合创新性以及人与机器的协同性等问题,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