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制氢设备产业布局分析:产能扩张与技术革新下的机遇与挑战
 制氢设备 2025-04-28 02:16:41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的加速,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构建零碳产业链中的作用愈发关键。2025 年制氢设备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企业产能加速释放,技术路线多元演进,但产业配套与成本瓶颈等问题仍需突破,整个行业在机遇与挑战中呈现出蓬勃发展与深度调整并存的格局。

  一、制氢设备产能加速释放,零碳产业链布局提速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制氢设备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制氢设备领域近期迎来重要产能突破。10 月 28 日,某企业位于扬州综合保税区的生产研发基地建成投产,该项目总投资 7.2 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近 150 亩,建筑面积超 6 万平方米。其中,项目一期建设 1GW 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产线,未来规划产能达 4GW。这一生产基地的投产,标志着企业正积极搭建光伏、储能、氢能的零碳产业链,通过制氢设备的规模化生产,推动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拓展。碱性电解槽凭借技术成熟、产品稳定、设备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成为当前制氢设备市场的主流选择,其单槽规模最大可达 3000Nm³/h,能够较好地匹配现阶段规模化制氢场景的需求。与此同时,企业也在同步布局 PEM 电解槽的研发,尽管 PEM 技术难度较高、成本较大,但其在体积、电密、环保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使其成为制氢设备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该生产研发基地已覆盖 PEM 的研发组装测试平台,后续将根据市场需求逐步配套建设二期 PEM 产线。

  二、制氢设备产业面临多重挑战,成本与产业链短板待解

  尽管制氢设备产能呈现井喷式增长,氢能产业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当前氢能产业链体系极不完善,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各环节尚未形成完备的链条。在制氢环节,新能源制氢效率有待提升,尚未达到大规模生产阶段;储氢、输氢及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制约了氢能的流通与应用。从应用层面看,氢能应用范围目前较为狭窄,主要以燃料电池形式应用于交通领域,但成本问题较为突出。在现有技术和新能源发电价格条件下,碱性电解槽制氢成本接近每公斤 30 元,远高于天然气制氢或煤制氢 10-15 元的成本;质子交换膜(PEM)制氢成本更高,每公斤氢的生产成本达到 40 元,这直接导致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绿氢的成本在每公斤 50-60 元,较高的成本使得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应用推广面临较大难度。此外,地方对氢能发展的支持政策落实尚需加强,相关政策在保障氢能市场和高成本补偿资金支持等方面缺乏具体措施,难以有效推动制氢设备产业及整个氢能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三、制氢设备产业前景广阔,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成关键

  尽管挑战重重,电解水制氢作为解决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已成为能源领域的普遍共识。当前新能源发展面临风光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与供电需求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而制氢设备的应用,尤其是电解水制氢技术,与储能设施建设共同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手段。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兼具可储存、可长时间储备的特性,不仅是储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可广泛应用于原料、能源等多个领域,在发电、供热、燃料电池燃料等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推动制氢设备产业及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需从多个维度发力。在技术层面,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高效、灵活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和装备,以更好地适应风光电波动性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模式上,积极推动以制氢和绿色燃料生产为特色的源网荷储产业园建设,降低对电网系统的影响;在市场应用方面,重视电解水制氢对化石能源的替代,通过管道掺氢、氢原料应用等方式,为制氢设备产品提供可靠的市场保障;在产业体系构建上,加强多元化氢能储运网络建设,提升氢能上下游产业的联结能力,同时完善产业各环节的标准体系,为制氢设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制氢设备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产能的快速扩张与技术的多元革新彰显了行业的活力与潜力,但产业链不完善、成本高企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深化、技术研发的持续突破以及市场应用的逐步拓展,制氢设备产业有望在氢能产业的整体升级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制氢设备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