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环保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锂电池回收行业现状分析:加快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
 锂电池回收 2025-04-28 14:59:06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3060”双碳目标的推进,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的应用迅速增长。然而,随着大量锂电池逐渐进入退役期,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现状、技术路线、市场预测以及发展建议的分析,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现状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站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底,中国锂电池储能电站装机规模占新型储能的97.3%,约33.6GW,其中绝大部分为磷酸铁锂电池。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也在迅速上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废旧电池将达到96万吨;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元左右。

  (一)回收需求增长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理论寿命为5~8年,第一波动力电池淘汰退役潮已于2020年前后出现。截至2023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82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40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6.9%。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增加,动力电池的回收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储能电站方面,磷酸铁锂储能电站使用寿命一般在7-10年左右,预计从2026年开始,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

  (二)回收产业现状

  目前,国内的电池回收企业多以动力电池为主,进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利用。然而,电池回收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磷酸铁锂电池由于缺乏贵金属,回收经济效益较低;而三元锂电池虽然可以通过拆解再生出镍、钴、锰及锂盐等贵金属原料,但掌握较高提炼技术的企业不多,回收成本较高。2022年,我国回收利用的废旧动力电池达到了10.2万吨,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注册量约4.2万家,同比增长64.0%;2023年,注册量约4.5万家。但2023年开始,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的高点一落千丈,2024年6月27日碳酸锂均价为9万元/吨,导致大批电池回收企业停产、倒闭。

  (三)相关标准出台情况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推动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2012~2015年,电池回收开始被政策提及,但缺乏体系化政策;2015~2018年,进入专题政策阶段,国家针对动力电池回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和方法;2018年至今,政策出台速度加快,开始密集发布各项管理办法,追加电池溯源管理等。这些政策为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锂电池回收利用的主要技术路线

  锂电池回收利用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方式。梯次利用是指将退役电池经过筛选、检测和重组后,用于储能系统或其他低要求的应用场景;再生利用则是通过拆解和提炼,回收电池中的有价金属和材料。目前,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是主要的回收对象。

  (一)磷酸铁锂的回收利用

  磷酸铁锂电池在容量降至80%以下时需退出使用,进入回收利用期。其容量在20%~80%时为轻度报废,可进行梯次利用,用于通信基站、用户侧以及两/三轮电动车等;容量降至20%以下时为重度报废,需进入再生利用阶段。由于磷酸铁锂电池中可利用材料较少,成本较高,经过梯次利用后,剩余20%容量以下的电池基本作为报废电池直接处理。

  (二)三元锂的回收利用

  三元锂电池进入80%容量以下的衰减期后,将快速衰减,梯次利用回收价值微弱。三元材料包含锂、钴、镍等多种金属,中国对这三种金属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分别达到79%、92%和97%。三元锂电池的再生工艺主要分为湿法工艺和火法工艺,其中湿法工艺在国内应用更为广泛。湿法工艺的主要步骤包括:报废电池预处理、浸出、除杂萃取、合成、前驱体生成和正极材料再生。

  三、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公司发展情况

  近年来,众多企业纷纷涌入锂电池回收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回收企业包括动力电池厂家控股的企业(如格林美、邦普)、电动汽车厂商及金属冶炼企业控股的公司等。工信部自2018年起对锂电池回收企业实行白名单管理,截至2023年,共发布了五批次名单,涉及156家企业。然而,2024年工信部暂停受理锂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全面加强对已公告企业的监管,这反映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不规范现状。

  (一)金属冶炼企业

  金属冶炼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布局,纷纷入局电池回收行业。例如,赣锋锂业通过扩充退役锂电池回收业务产能及开发新工艺,提升技术水平;华友钴业构建了从原始矿山到锂电材料的完整布局,与多家知名车企合作;格林美作为宁德时代控股公司,具备渠道优势,主要走电池回收-原料重造-电池组再造-再利用/梯次利用路线。

  (二)动力电池企业

  动力电池企业也积极参与回收利用,形成了各自的回收路径。例如,比亚迪通过委托经销商回收电池,然后送至工厂处理;宁德时代拥有独立的电池回收站点,同时也与其他企业合作建立回收网络;中航锂电采用梯次利用,与铁塔公司合作,建成了国内首套磷酸铁锂再生利用试产线。

  (三)车企

  车企作为动力电池回收的主体,主导着整个产业的节奏。目前,车企的回收途径主要包括自建回收站点和合作建立回收站点。例如,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合作回收动力电池;长安汽车与中国铁塔公司合作共同回收动力电池;东风汽车通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增加车辆回收价值。

  四、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市场混乱,管理难度大

  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众多企业涌入,但工信部公示的符合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仅有156家,而据企查查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4月,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总数达到了约12万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无资质的“小作坊”。正规企业难以与“小作坊”竞争,市场混乱,管理难度大。

  (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企业仍依靠手工拆解技术和传统回收工艺进行简单处理,拆解效率低,精细度差,容易混入杂质,金属回收率低。此外,动力电池退役判定标准及检测技术、可梯级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性技术不成熟,不利于回收拆解利用的规模化和高效化。

  (三)相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退役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管理政策文件对行业做出规范性要求,但缺乏一定的实操性,基础共性标准亟须出台。已发布的标准主要聚焦在前期处理环节,安全性性能判别、分选重组及再退役等后续阶段规范标准研制相对较少。现有回收利用标准尚未充分考虑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要求,需加快相关环节标准的研制。

  五、锂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建议

  为推动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支持作用,明确各相关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责任,推动建立各部委间联动机制,引导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长效工作机制。突出标准引领作用,加快安全性能判别、分选重组及再退役等后续阶段的规范标准研制,加强废旧电池的安全性管理,协同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二)加强攻关绿色安全高效技术

  锂电池回收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推进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应用,鼓励向安全高效、清洁绿色方向发展。预处理环节需加大锂电池前端处理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支持人工拆解、机械化拆解向自动化、智能化拆解方式转变,推进安全带电破碎设备的研发应用;梯次利用需突破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壁垒,尽快完善电池性能评估体系,检测机构应承担起检测监督的责任,改变梯次产品监管认证仍处于空白状态的现状。

  (三)完善锂电池回收体系

  锂电池回收利用的市场运转和行业管理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回收利用体系尚不健全。需加强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完善废旧电池回收网络。鼓励产业链各相关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构建锂电池回收绿色闭合生态圈,实现电池产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路径。

  六、总结

  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站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然而,行业目前仍面临市场混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加快生命周期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绿色安全高效技术攻关和完善锂电池回收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规范化,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将在新能源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锂电池回收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