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制氢设备行业政策分析:制氢设备行业迎来新政策导向
 制氢设备 2025-04-28 01:30:42

  随着氢能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制氢设备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5 年,制氢设备行业迎来新的政策导向,国家进一步强化对氢能产业链安全管理的规范,推动行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因商业化成熟度高、适用场景广泛,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其相关设备的安全管理不仅涉及设备本身的性能稳定,更关系到整个氢能生产链条的安全运行。本文结合行业政策要求与技术标准,对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特种设备属性界定及安全管理规定展开分析,旨在为行业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路径。

2025年制氢设备行业政策分析:制氢设备行业迎来新政策导向

  一、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系统构成与安全风险特征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制氢设备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主要由水处理系统、气体处理系统、电解槽系统及电压转换系统构成。其中,电解槽作为核心制氢设备,通过直流电解碱水溶液产生氢气与氧气,其制造材料需耐受高压电流与电解质腐蚀;储氢设备包括储氢瓶组与液氢容器,需具备高强度耐压性能以防止氢气泄漏;配套的氢氧管道与容器则承担气体输送与储存功能,需满足高压环境下的密封性与安全性要求。

  氢气易燃易爆且分子渗透性强的特性,使得制氢设备面临较高的安全风险。近年来,国内外曾发生多起因制氢设备操作失误、管道泄漏或部件破裂引发的爆炸事故,凸显出强化制氢设备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例如某企业因加氢设备软管破裂导致氢气罐爆燃的案例,充分说明设备安全管理漏洞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二、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特种设备属性界定

  依据 2014 版《特种设备目录》,结合典型制氢设备参数,可对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中的关键设备进行特种设备属性判定:

  电解槽的特种设备属性

  以国内单体产氢量最大的电解槽为例,其正常操作压力为 1.6MPa,产氢量范围达 1200-3000Nm³/h。对比承压蒸汽锅炉的判定标准,该设备在功能、容积、压力等维度均满足特种设备要求,可参照锅炉设备进行安全管理。

  压力容器的特种设备属性

  制氢系统中的氧气分离罐、氢气分离罐等压力容器,以典型筒形储气罐为例,其容积 13.9m³、设计压力 3.3MPa,符合 “最高工作压力≥0.1MPa、容积≥30L” 的判定条件,属于特种设备中的压力容器范畴。

  压力管道的特种设备属性

  在压力型碱性电解水制氢系统中,氢气与氧气输送管道的工作压力为 1.6MPa,公称直径均超过 50mm(如氢气管道碳钢材质直径 153.55mm),满足压力管道 “介质为可燃气体、最高工作压力≥0.1MPa、公称直径≥50mm” 的标准,需按压力管道进行安全管控。

  起重机械的特种设备属性

  制氢设备组装过程中使用的升降平台,根据《特种设备目录》修订内容,已不再纳入特种设备管理范畴,可采用常规安全操作规范进行管理。

  三、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安全管理规定与技术保障

  为落实 2025 年制氢设备行业政策对安全管理的要求,需从定期检验、压力试验及技术保障三方面强化措施:

  定期检验机制

  制氢设备使用单位需在特种设备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 1 个月,向专业机构提出检验申请。检验合格后,需将合格标志置于设备显著位置;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设备,须停止使用直至整改达标。

  压力试验规范

  设备安装完成后需依次进行强度试验、气密性试验与泄漏量试验:

  强度试验中,气体介质保压 5 分钟、液体介质保压 10 分钟,以无变形、无泄漏为合格;

  气密性试验采用洁净空气或氮气,保压 30 分钟检查无漏气;

  泄漏量试验需在 24 小时内确保平均每小时泄漏率不超过 0.5%。以氢气管道为例,不同工作压力下的试验压力需按标准执行,如 0.1-3.0MPa 压力区间的强度试验压力为 1.15 倍工作压力。

  技术保障措施

  强化设备安全设计:从制氢设备的材料选型、结构设计到工艺优化,全流程把控安全风险,确保设备具备抗腐蚀、耐高压的性能;

  推动检测技术创新:针对临氢环境下的材料失效机理,开发原位检测方法,建立金属材料性能数据库,提升设备隐患预警能力;

  发挥第三方协同作用:加强制氢设备生产、储运与应用环节的安全检测合作,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置体系。

  总结

  在 2025 年制氢设备行业政策的推动下,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安全管理需以特种设备属性界定为基础,通过完善定期检验、压力试验等制度,结合技术创新与多方协同,构建全链条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表明,该系统中电解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核心设备均符合特种设备管理标准,需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未来,随着行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制氢设备的安全管理将更趋精细化,为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制氢设备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