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药械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加征关税从34%提升至84%,叠加《生物安全法案》等政策影响,迫使中国药械企业加速调整全球化策略。数据显示,2023年中美药械贸易额达679亿美元,但关税冲击下行业面临短期利润挤压与长期结构转型的双重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药械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美国于4月8日将对华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从34%提升至50%84%,总税率达104%,并首次将药品纳入征收范围。此举直接影响中国药企的利润空间,但行业普遍认为这将加速技术升级与市场多元化进程。例如,健友股份的小分子注射剂因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占其海外营收超60%),短期内需应对供应链韧性不足问题;而科伦药业、誉衡药业等通过提前布局非美市场,已实现对美零出口,有效规避风险。
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占据抗生素类原料药70%以上市场份额。尽管关税可能短期导致部分订单流失,但行业正通过加强创新研发与国际合作破局。如百济神州在美启用新泽西州生物制剂生产基地,凯莱英收购英国CDMO工厂,均体现企业以本地化生产对冲政策风险的战略意图。
面对关税壁垒,药械企业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天风证券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超30%的医疗耗材企业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其中低值耗材类企业转移比例达45%。迈瑞医疗通过前瞻备货与全球生产基地网络(含FDA认证工厂),确保美国市场供应不受关税影响;爱尔眼科则依托采购规模优势,推动供应商承担关税成本或转向欧洲、国产替代方案。
在创新药领域,拥有全球权益的FirstinClass(首创药物)或BestinClass(同类最优)产品成为核心竞争力。例如九洲药业通过德国孙公司布局CRO服务,缩短海外研发半径;翰宇药业凭借多区域市场覆盖(北美、欧洲等),降低单一政策变动风险。专家指出,未来药械企业需强化专利壁垒与国际合作,以技术溢价对冲关税成本压力。
市场多元化策略加速推进。一方面,通过欧盟GMP认证抢占高端市场(如德国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借助RCEP政策红利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地区。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中国药械出口增长最快区域,2023年增速达18.7%,显著高于全球平均的9.2%。
总结: 在关税与地缘政治双重压力下,中国药械产业正从“成本驱动”向“技术+市场双轮驱动”转型。通过供应链重构、创新升级和多元化布局,行业有望在2025年前形成更具韧性的全球化生态。尽管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长期来看,具备核心技术与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将主导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关键数据表明,到2025年,中国药械出口的非美市场占比预计提升至65%,本土创新药物海外授权交易额有望突破80亿美元,印证这一趋势不可逆转。(注:文中数据来源于行业公开报告及企业披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