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的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重塑着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屡创新高,这一趋势深刻影响着各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走向。中国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正积极探索在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的路径。深入研究中国汽车产业在不同技术轨道上的发展状况,对于把握行业趋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中国在传统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诸多挑战,核心技术缺失使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中国迎来了实现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关键契机。以锂电池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迅速发展,为中国汽车产业突破传统技术束缚提供了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在传统燃油车和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的发展情况,探究“换道超车”的实现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基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汽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理论是理解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范式基于自然科学原理,是解决特定技术经济问题的模式,而技术轨道则是在特定技术范式下的连续性技术创新活动。在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
技术跨越和机会窗口理论为后发国家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后发国家可以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突破原有技术跟随模式,实现技术跨越。在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机会窗口,为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创造了条件。
“换道超车”概念源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研究,指通过识别机会窗口,转换技术轨道或范式,实现技术异轨赶超或跨技术范式赶超。在汽车产业中,从传统燃油车到锂电池汽车的转变就是典型的“换道”,而通过专利质量水平测度各国技术水平,进而判断是否实现“超车”。
(二)“换道超车”测度模型与方法
为准确测度“换道超车”实现程度,构建技术-经济-法律(TEL)三维分析模型。在技术维度,通过被引证数、被审查员引证数等5项指标衡量专利技术创新性与学习能力;经济维度选取剩余有效期、同族数等3个指标反映专利经济效益、市场规模等;法律维度用权项数、独权数等4项指标体现专利法律保护范围与强度。
采用熵权法对三级指标赋权,根据指标数值差异确定权重,客观反映评价对象信息。再运用TOPSIS法对专利价值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各国专利质量水平指数。通过对专利降序排序,依据专利质量水平指数总和占比划分专利类型,进而计算各国专利质量水平总指数,以此比较各国在不同技术轨道上的专利竞争优势。
(一)数据来源与筛选
从INNOJOY专利数据库检索1999-2023年传统燃油车和锂电池汽车领域的发明授权专利数据。经过关键词、主分类号等4个条件初步筛选,得到传统燃油车专利138389项、锂电池汽车专利40320项。为减少垃圾专利影响,选取12个三级指标中数量排名前5%的专利进行后续测度,最终确定传统燃油车专利41160项、锂电池汽车专利17374项。
(二)测度结果分析
对传统燃油车和锂电池汽车的TEL模型指标赋权,结果显示不同维度指标权重在两种技术轨道上存在差异,反映出各指标在不同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不同。
经筛选,在传统燃油车技术轨道上,七国关键核心专利共8530项,有权关键核心专利2455项;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关键核心专利1554项,有权关键核心专利1107项。中国在传统燃油车技术轨道关键核心专利占比低,而在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占比显著提高。
在专利质量水平测度与比较方面,从总体和有权关键核心专利的专利质量水平总指数来看,在传统燃油车技术轨道上,中国与美、日、德等国差距较大;在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中国总体关键核心专利质量水平总指数位居第三,有权关键核心专利质量水平总指数超越日本位居第二,且专利质量水平总指数缩减率最小。
从每年新增关键核心专利质量水平指数情况看,在传统燃油车技术轨道上,中国增长缓慢且波动不明显;在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中国与日本竞争激烈,部分年份领先日本。有权关键核心专利每年新增专利质量水平指数情况也呈现类似趋势,且中国在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对日本的超越有所提前。
在技术、经济、法律三维度的专利质量水平总指数及每年新增情况比较中,在传统燃油车技术轨道上,中国在经济和法律维度排名靠后;在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中国在技术和法律维度表现较好,均位居第二,但经济维度排名第三。每年新增专利质量水平指数在不同维度上,中国在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三)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情况及影响因素
综合各项测度结果,中国已初步实现从传统燃油车技术轨道到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的转变,并初步实现“换道超车”。在技术条件方面,中国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计算机和消费电子行业锂电池制造技术,为发展锂电池汽车奠定了基础,且电动汽车领域较低的进入门槛也促进了技术创新。
市场条件也是重要因素。全球环保需求促使新能源汽车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国内消费者对低耗油、不限号不限行的需求,供应商对高利润的追求,以及民众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期望,都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政策条件同样关键。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指出,通过构建模型对中国汽车产业在传统燃油车和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的专利质量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发现中国在传统燃油车技术轨道上与专利质量高水平国家差距较大,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赶超;而在锂电池汽车技术轨道上,中国已初步实现“换道超车”,在关键核心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水平总指数及三维度比较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然而,目前锂离子电池汽车仍存在技术局限和锂矿开采环境污染等问题,未来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再次被“换道超车”的可能。同时,汽车产业多条技术轨道并行,中国在保持锂电池汽车优势的基础上,应深入研究各技术轨道的技术集中度、核心技术分布和未来竞争优势,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2025年及未来,中国汽车产业需把握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持续创新,强化技术研发,优化产业布局。一方面,巩固在锂电池汽车领域的成果,突破技术瓶颈,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燃料电池、固态锂电池汽车等新兴技术轨道,提前布局,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不断迈向新高度,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