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快速发展,部分券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暴露出了“绕标套现”等违规行为,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多家券商因在融资融券业务中存在管控不力、为客户提供便利等问题,相继收到监管警示函或责令改正通知。这一系列事件表明,监管部门对“绕标套现”行为的整治力度正在持续加码,券商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内部管理,以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券商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4月23日,广西证监局发布公告,指出光大证券南宁金浦路证券营业部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过程中,存在为客户“绕标套现”提供便利的违规行为。具体问题包括向客户介绍人支付报酬、客户回访不规范等。对此,广西证监局决定对该营业部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要求其高度重视问题,切实整改,强化内部合规管理,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绕标套现”是指投资者在融资融券业务中,通过规避标的证券范围或融资用途限制,进行套现操作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严重的合规风险,还可能对市场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光大证券在2024年年报中披露,截至2024年12月末,公司融资融券余额为412.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23%。尽管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但此次事件暴露出其在风险管控方面仍存在不足。
光大证券并非唯一因“绕标套现”问题被监管点名的券商。2025年1月17日,深圳证监局对某大型券商出具警示函,指出其在防范融资融券客户“绕标套现”方面存在交易管理不足、风险防控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日,另一家券商也收到北京证监局的责令改正通知,被指对“绕标套现”管控力度不足,甚至为客户的违规交易提供便利。
针对监管指出的问题,相关券商均表示高度重视,并已采取整改措施。例如,某券商明确表示将停止开展“定增+融券”套利业务,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禁止“绕标套现”的相关要求。这些举措表明,券商正在积极应对监管压力,努力提升业务合规水平。
监管部门对“绕标套现”行为的整治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末,相关行业协会发布了《证券业务示范实践第5号融资融券客户交易行为管理》,明确要求券商从制度、合同、员工管理、系统设置等多个方面加强前端管控,防范“绕标套现”行为的发生。此外,券商还需对风险账户进行监控,并在违规行为发生后采取分层压降措施。
为落实监管要求,多家券商已对融资融券合同进行了修订。例如,某券商在2025年3月发布的修订公告中明确表示,投资者在合同有效期内不得进行“绕标套现”操作。另一家券商早在2022年8月就已对合同进行了类似修订,进一步强化了对违规行为的约束。
“绕标套现”行为的整治是监管部门推动融资融券业务回归本源的重要举措。自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推出以来,其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客户类型的多元化,部分券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出现了违规行为,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监管和内部管控,券商正在逐步规范融资融券业务,推动其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未来,券商需进一步提升合规管理能力,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业务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绕标套现”行为的整治已成为券商和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重点。从多家券商被点名到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再到券商内部管控措施的强化,这一系列动作表明,融资融券业务的合规管理正在不断加强。未来,券商需在业务发展中更加注重风险防控,确保融资融券业务在规范、健康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中信建投发布券商2025年一季报综述称,2025年一季度,券商业绩维系去年三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但从去年的以自营为核心驱动,转向以经纪、两融、自营多业务为增量,叠加投行、资管等业务维持韧性,促使上市券商的营收和利润分别同比大增25%、83%,尤其经纪、自营、利息净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9%、51%、27%,全年来看,经纪、两融等业务增长前景可期,自营、资管、投行等业务韧性好于预期,预计估值有望修复。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