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据行业分析预测,到2025年全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将突破1.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轨道交通市场,预计占总投资额的40%以上。在这一背景下,广州市凭借其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创新能力,正加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通过整合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国际化运营经验,广州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广州轨道交通产业以“政府引导+链主牵引”为核心发展模式,在政策支持下构建了覆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保及增值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全市相关企业数量已超900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全产业链规模突破2700亿元人民币。其中,广州地铁集团作为行业龙头,通过联合白云电气等优势企业成立产业联盟,累计引进94家上下游企业落户,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本地化生产。例如,国内首座地下三层装配式车站的建成,正是“搭积木式”施工技术实现绿色建造的典型案例。
广州地铁通过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服务效能。18号线作为大湾区最快市域快轨,最高时速达160公里,其搭载的“穗腾OS系统”实现了设备智能运维与乘客服务创新。该系统整合车辆、信号等关键数据,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使地铁运营安全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服务能力方面,3号线日均客流量达170万人次,体育西路站单日最高客流突破87万人次,而全网列车兑现率与准点率均超过99.9%,彰显了超大规模线网的高效管理能力。
广州以“全产业链出海”模式参与全球竞争。通过整合本地企业资源,成功将中国标准和技术推向海外市场。典型案例包括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项目——该线路采用全中国技术和装备,运营期间累计输送乘客超2亿人次,日均服务量达25万人次,并为当地创造近万个就业岗位。此外,广州轨道交通解决方案已覆盖1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在建项目超40个,涵盖从规划咨询到运维管理的全流程服务。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广州将环保理念贯穿全产业链。如彩虹桥站通过装配式建造减少30%以上建筑垃圾,全封闭钢结构施工技术降低95%噪音污染。同时,依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累计获得125项发明专利及134项标准制定权,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总结展望
从百年铁路到智慧地铁网络,广州轨道交通产业的崛起印证了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的核心价值。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以及全球市场对高效、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的需求增长,广州正以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依托,持续输出中国标准与经验。预计至2025年,其全产业链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并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轨道交通产业的全球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据天津政务网消息,天津轨道交通2024年暑运自7月1日启动,至8月31日结束,为期62天。暑运期间,天津轨道交通全线网累计运送乘客1.04亿人次,同比增长8.6%,创历年暑运新高。全网开行列车21.4万余列次,延长运营时间13次,加开列车435列,安全正点率和运行图兑现率均达到99.99%。
雷尔伟20CM涨停,通业科技、研奥股份涨超5%,日月明、交大思诺、鼎汉技术、威奥股份、神州高铁等跟涨。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轨交设备产业链公司2024年Q1业绩亮眼,预计全年业绩同样向好。短期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客运量/动车组招标持续超预期向上,长期存量设备高级维修与更新迭代将放量,轨交车辆和零部件、通信信号系统等相关产业链及公司值得关注。
华泰证券发布研报称,轨交设备景气持续且更新/维修带来新机遇,新增方面,铁总固定投资23年迎来增长拐点,24年1-4月继续同比增长10.5%;客运量恢复并持续增长带来动车组招标回暖,24年国铁首次招标165组已超23全年;存量更新替换方面,动车组高级修尤其是五级修密集期来临,内燃机车/铁路通信信号系统均进入更换周期。轨交设备产业链相关公司24Q1业绩亮眼,预计全年业绩同样向好。短期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客运量/动车组招标持续超预期向上,长期存量设备高级维修与更新迭代将放量,轨交车辆和零部件、通信信号系统等相关产业链及公司值得关注。
万和证券5月16日研报指出,关注设备更新进展,该政策是提振机械设备需求的重要支撑,行业的向好态势有望持续。从政策要求上分析,高技术水平、低能耗设备将明显受益。建议可关注已开启老旧机车淘汰与新能源机车运用推进的轨道交通、新能源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工程机械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