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投资者将资产投资于相关市场的行为和过程,既可以是投资者管理自己的资产,也可以是受托人管理他人的资产。随着货币供给加速和中国居民财富积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拥有近百万 亿元规模。以下对资产管理行业分析。
2017-2022年中国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资金来源机构为产业上游机构,以银行为典型代表,主要利用客户渠道吸纳资金;投资管理机构为中下游机构,以基金为典型代表,主要负责资金具体运作管理,实现收益;通道机构处于产业下游,以券商为代表,为银行等其他机构提供交易便利。
目前,中国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包括银行、基金、信托、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2012年末,整个资产管理行业26万亿元的管理规模中,信托、保险资管、银行理财三足鼎立,各自的规模均超过7万亿元;基金和券商资管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3.62亿和1.89亿元。从发展速度看,银行理财和信托快速增长,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超过70%和50%;券商资管增速最快,复合增长率达74.65%;保险资产稳步增长,复合增长率达20.44%;基金业受近几年股市低迷的影响,发展较为迟缓,复合增长率仅为1.99%。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短时期内取得了辉煌成绩,但与成熟市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规模占GDP的比重偏低。欧美国家的资产管理规模通常占GDP的60%左右,虽然“失去的二十年”导致日本的资产管理规模(AUM)不断缩水,但其规模占GDP的比重仍保持在7%以上。目前,中国的这一比值仅为2.17%,这表明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尚处于初始阶段,而未来保持快速增长的概率较高,发展空间仍很广阔。
二是品种过少。当前,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建立。虽然投资者出于“负利率”隐忧而对理财和资产管理产品的需求较大,但市场中的可投品种很有限。除了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和货币市场产品之外,衍生工具、大宗商品及另类投资产品乏善可陈,而后几类投资产品恰恰与传统投资的相关性较低,因而能够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由于缺乏有效对冲工具的投资,对客户而言,投资本质上成为一种“赌博”。
三是服务不足。在中国,资产管理常被称为“代客理财”,客户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通常仅包含简单的风险测评,而并未考虑不同投资群体的差异化特征,其投资策略和标的资产也缺乏透明度,往往难以满足客户的理财目标。反之,成熟市场的资产管理更注重“差异化服务”理念,它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委托人的收益目标、风险偏好、限制条件等因素,为客户量身定做组合方案,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从而实现委托投资效用最大化。
伴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成长,新兴市场国家资产管理领域保持了快速发展。其中,亚洲资产管理业规模年均增长率高达25%,拉丁美洲为20%,中东和非洲为10%,日本和澳大利亚为8%,欧洲为7%,北美洲则仅有6%。从市场份额看,美国在全球市场中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欧洲占比约为30%,亚洲占比约为12%。由此可见,当前欧美市场仍是主要的资金聚集地。不过,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几年新兴市场的管理资产规模占比有望突破25%。